脑梗死溶栓有诸多禁忌症,包括既往病史相关的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内重大头颅外伤史等,还有当前病情相关的血压异常(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血糖异常(血糖<2.7mmol/L)、卒中症状轻微或迅速改善、妊娠、严重肾功能不全等,这些情况进行溶栓均易引发严重后果。
一、既往病史相关禁忌症
1.颅内出血史:包括既往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史。有颅内出血史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出血风险极高,因为溶栓药物会促进血液凝固,可能导致原本存在的颅内出血灶进一步扩大,加重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有过脑出血病史的患者,其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过出血的不良影响,溶栓时更易引发再次出血。
2.近3个月内重大头颅外伤史:头部受到重大外伤后,脑部组织可能存在隐蔽的损伤或血管损伤等情况,溶栓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可能性。重大头颅外伤可能导致颅内血管的细微损伤,溶栓药物难以控制这种潜在的出血风险。
3.近3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史(除外非常轻的小卒中):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其脑部血管状态不稳定,溶栓可能导致血管再灌注后的出血等并发症。比如,即使是轻度的小卒中,脑部血管也可能处于一种相对脆弱的平衡状态,溶栓药物的使用会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出血等不良事件。
4.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虽然尚未明确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有可疑表现时不能进行溶栓。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被漏诊而进行溶栓,会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表现为头痛、颈部僵硬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实际上可能存在蛛网膜下腔的微量出血,溶栓会加重出血情况。
5.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活动性出血意味着体内存在正在出血的部位,溶栓会进一步促进血液流出,加重出血情况;出血素质的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异常,溶栓后无法有效止血,会导致出血难以控制。例如,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下降,凝血功能本身就差,溶栓后极易出现全身多部位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溶栓会使凝血机制进一步紊乱,出血风险极大。
6.近21天内重大外科手术史:重大外科手术会使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凝血功能等生理指标可能发生变化,此时溶栓易导致出血。例如,进行过大手术的患者,其体内的凝血-抗凝血平衡被打破,溶栓药物会加剧这种不平衡,引发出血并发症。
7.近14天内严重的创伤史(如严重骨折等):严重创伤同样会影响患者的凝血等状况,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严重骨折患者可能存在局部血管损伤等情况,溶栓会使损伤部位更容易出血,而且全身的凝血状态也可能因为创伤而变得不稳定。
8.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性小卒中:陈旧性小卒中如果没有其他严重的出血风险因素,可能相对可以评估溶栓风险,但近3个月内的脑梗死或心肌梗死,脑部或心脏的血管状态不稳定,溶栓可能引发再出血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比如,近3个月内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其脑部血管可能存在侧支循环尚未完全建立等情况,溶栓后可能导致血管再灌注损伤或出血。
二、当前病情相关禁忌症
1.血压异常
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血压过高时进行溶栓,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因为过高的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大的压力,溶栓药物会进一步影响血管的稳定性,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当收缩压超过180mmHg时,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溶栓后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2.血糖异常
血糖<2.7mmol/L:低血糖状态下进行溶栓,可能会加重脑部的损伤。因为脑部细胞的正常功能需要足够的能量供应,低血糖会使脑细胞能量不足,溶栓后脑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更加严重。例如,血糖过低时,脑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来维持代谢,溶栓后缺血区域的细胞更易受损。
3.卒中症状轻微或迅速改善:症状轻微或迅速改善的脑梗死,可能并非需要溶栓的典型大面积梗死等情况,溶栓可能没有必要且增加出血风险。比如,一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迅速缓解的患者,其脑部的缺血情况可能并不严重,溶栓对这类患者益处不大,反而增加出血风险。
4.妊娠:妊娠期间进行溶栓,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溶栓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同时也会增加孕妇的出血风险。例如,妊娠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溶栓药物的代谢和对机体的影响与非妊娠女性不同,容易引发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如颅内出血等,同时还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5.严重肾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溶栓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增加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因为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下降,溶栓药物无法及时被排出体外,在体内浓度过高,会增强其溶栓作用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