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护理诊断包括躯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语言沟通障碍、有感染危险、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相应护理措施有针对躯体活动障碍的体位摆放与康复训练、针对吞咽障碍的吞咽功能评估与进食护理、针对语言沟通障碍的沟通方法与鼓励表达、针对感染的肺部及泌尿系统护理、针对皮肤的定期翻身与清洁护理。
一、脑梗死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
与神经功能缺损导致肢体运动障碍有关:脑梗死会引起脑部神经细胞受损,影响运动神经传导,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运动协调能力下降。例如,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会使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受限,老年患者由于本身身体机能衰退,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加重躯体活动障碍的程度;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脑血管病变加重,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加重躯体活动障碍。
2.吞咽障碍
与延髓麻痹或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有关:脑梗死若累及延髓等相关区域,会影响吞咽反射的正常进行。年轻患者若因血管畸形等原因发生脑梗死,吞咽障碍可能相对较急,但也可能因病变部位影响吞咽肌肉协调。而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也会增加吞咽障碍的发生风险,且吞咽障碍可能导致误吸,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3.语言沟通障碍
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有关:大脑语言中枢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等受损会导致患者出现失语、构音障碍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语言中枢受损后的恢复情况不同,老年患者语言中枢的可塑性较差,恢复相对困难;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患者,脑血管弹性等可能已受影响,脑梗死发生后语言沟通障碍可能更难改善。
4.有感染的危险(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与患者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致分泌物排出不畅,长期卧床有关: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肺部痰液不易咳出,容易滋生细菌引起肺部感染;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时容易误吸,也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对于女性患者,泌尿系统解剖结构特点使得其本身有一定的尿路感染易感性,再加上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留置尿管等情况增多时,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进一步增加。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更易发生感染。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有关:患者长期卧床,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压疮。肥胖的脑梗死患者,自身体重增加了局部受压的压力,更易出现皮肤完整性受损;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也增加了发生压疮的可能性。
二、脑梗死护理措施
1.躯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体位摆放: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如上肢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背伸、手指轻度屈曲;下肢髋关节微外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都要注意正确的体位摆放,以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儿童脑梗死患者虽然相对少见,但体位摆放同样重要,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和病情进行合适的体位调整。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被动运动,如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屈伸、旋转等运动,每天多次,每次15-30分钟,活动范围逐渐增大。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训练,从简单的翻身、坐起开始,逐步过渡到站立、行走等训练。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康复训练要注意避免血压过高,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
2.吞咽障碍的护理
评估吞咽功能: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等方法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分级。对于吞咽障碍患者,要注意食物的选择,给予黏稠度适中、易吞咽的食物,如糊状食物等。对于老年吞咽障碍患者,还可以考虑食物的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
进食护理:进食时保持患者坐位或半卧位,进食速度要慢,防止呛咳。对于严重吞咽障碍患者,可考虑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有糖尿病的吞咽障碍患者,鼻饲饮食时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3.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沟通方法:与患者沟通时要耐心、和蔼,采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利用手势、表情等辅助沟通。可以从简单的发音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词语、句子的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沟通方式要适应其认知和理解能力。例如,儿童脑梗死患者可能需要更生动有趣的沟通方式来帮助语言恢复。
鼓励患者表达: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需求,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4.预防感染的护理
肺部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翻身频率一般为每2小时1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要劝导其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泌尿系统护理: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管,做好尿道口的清洁护理。女性患者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每天进行会阴擦洗。
5.皮肤护理
定期翻身: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1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消瘦的患者,要注意保护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老年患者皮肤薄,更要注意翻身时的操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为患者擦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汗液、尿液浸湿的部位要及时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