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治疗需进行多方面管理,包括控制血压,原则是将收缩压控在180mmHg以下、舒张压在105mmHg以下,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为宜,特殊人群需精细调整;溶栓24小时后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特殊人群关注出血等风险;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在1.8mmol/L以下,特殊人群考虑肝肾功能等;早期康复治疗很重要,不同特殊人群康复有不同要求;要积极寻找病因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根据病情个体化制定方案。
脑梗死治疗需进行多方面管理,包括控制血压,原则是将收缩压控在180mmHg以下、舒张压在105mmHg以下,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为宜,特殊人群需精细调整;溶栓24小时后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特殊人群关注出血等风险;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在1.8mmol/L以下,特殊人群考虑肝肾功能等;早期康复治疗很重要,不同特殊人群康复有不同要求;要积极寻找病因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根据病情个体化制定方案
一、控制血压
1.原则及依据: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压管理至关重要,一般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05mmHg以下。研究表明,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再出血风险增加,而血压过低则可能影响脑灌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需综合评估其基础血压情况来调整目标血压。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弹性差等因素,血压控制需更为谨慎,要逐步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脑灌注产生不良影响。
2.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溶栓后应按照个体化原则继续规范用药,但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于血压正常或偏低的患者,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降压治疗,防止脑灌注不足情况的发生。
二、血糖管理
1.原则及依据: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较为适宜。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损伤,而低血糖也会对脑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溶栓后需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等管理,非糖尿病患者也需关注血糖波动情况。研究发现,血糖异常会影响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2.特殊人群提示:糖尿病患者溶栓后要加强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方案,同时注意避免因降糖过度导致低血糖;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调节功能下降,更要精细调整血糖,防止血糖大幅波动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1.原则及依据:通常在溶栓24小时后可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预防血栓再次形成,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2.特殊人群提示:老年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时需关注出血风险,因为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可能有所下降,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要考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可适当采取保护胃肠道黏膜等措施。
四、血脂管理
1.原则及依据:对于脑梗死患者,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高血脂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脂有助于稳定斑块,减少血管事件发生。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高脂饮食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
2.特殊人群提示:老年患者血脂管理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对于女性患者,在考虑调脂药物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内分泌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康复治疗
1.原则及依据:早期康复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一般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言语治疗(如有言语障碍时)等。康复治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重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特殊人群提示:儿童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老年患者康复时要考虑其机体功能衰退情况,康复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反复;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康复治疗中要加强家属的参与和配合,共同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六、病因治疗
1.原则及依据:需积极寻找脑梗死的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要针对心脏疾病进行治疗,如房颤患者需评估抗凝治疗等;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关键。
2.特殊人群提示: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在病因治疗时要考虑其心脏功能情况,如心功能不全患者在治疗心脏疾病时要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对于有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因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身体耐受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