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原因多样,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如冠心病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病影响心脏结构功能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相关(室性心动过速致心脏供血不足,心室颤动致心脏丧失泵血功能)、其他原因(电解质紊乱可致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药物中毒过敏影响心脏功能,窒息致机体缺氧影响心脏,电击伤损伤心脏组织致电活动紊乱和心肌损伤)。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原因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导致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当冠状动脉发生急性严重缺血时,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进而导致心脏骤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因心脏骤停而就医的患者中,相当比例是由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所诱发。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坏死,电生理活动紊乱,容易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脏骤停。
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等因素,更容易患冠心病,进而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男性相对女性在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上可能略高一些,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可能更容易有吸烟、高压力等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则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和收缩,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增加心脏骤停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心肌病,但一些遗传性心肌病可能在较年轻的人群中被发现。比如肥厚型心肌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可能在青少年或中青年时期就出现相关症状并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二、心律失常相关原因
1.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而异常的心室节律,可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率通常很快,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脏骤停。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有关,可能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药物毒性等多种因素引起。例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更高。
2.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无序的颤动,心脏丧失有效的收缩和泵血功能。心室颤动通常是在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可由急性心肌缺血、电击伤、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如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心脏骤停。
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心室颤动,但在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比如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容易出现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
三、其他原因
1.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都可能引发心脏骤停。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进而引发心脏骤停。例如,严重腹泻、呕吐导致钾丢失过多可引起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钾减少易导致高钾血症。
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生理特点,如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更容易因呕吐、腹泻等情况导致电解质紊乱。对于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也容易出现钾代谢紊乱。
2.药物中毒或过敏
某些药物过量使用或过敏反应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骤停。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青霉素等药物过敏时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其中心脏骤停是过敏性休克的严重表现之一。
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药物相关问题导致心脏骤停,但儿童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也更容易发生药物相关的心脏问题。
3.窒息
严重的窒息会导致机体缺氧,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例如,溺水、气道异物梗阻等导致呼吸停止,机体缺氧,心脏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最终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窒息相关的心脏骤停,儿童由于气道较窄、好奇心强等特点,更容易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导致窒息;老年人可能因吞咽功能减退等原因,也容易出现误吸等导致窒息的情况。
4.电击伤
电击伤可直接损伤心脏组织,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和心肌损伤,从而引发心脏骤停。高压电击对心脏的损害更为严重,电流通过人体时,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传导和心肌细胞的功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
任何接触到电击源的人群都可能发生电击伤相关的心脏骤停,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电器设备的人群,如电工等,发生电击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