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与心房肌重构等有关,有多种临床表现与分类,危害包括增脑卒中风险、影响心脏功能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有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等,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如控制体重、适度运动、限酒、管理基础病、心理调节等。
一、房颤的定义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二、房颤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与心房肌重构、电重构等有关。心房肌细胞的结构、离子通道等发生改变,导致心房内冲动形成及传导异常,从而引发房颤。
三、房颤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房颤发作时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体征表现
心脏听诊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低于心率,即脉搏短绌。
四、房颤的分类
1.按持续时间分类
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
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
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后又很快复发的房颤。
2.按病因分类
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患者易发生房颤,这类患者往往有基础心脏结构的改变,心房扩大等是常见的病理基础。
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一些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可能与年龄增长、饮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可损伤心肌细胞及心脏电活动,增加房颤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可影响心脏的代谢及电生理,易引发房颤。
五、房颤的危害
1.增加脑卒中风险
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可阻塞脑血管,导致脑梗死,即脑卒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人群的5-7倍,而合并瓣膜病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更高。
2.影响心脏功能
长期房颤可导致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引发心力衰竭。因为房颤时心室率不规则且往往偏快,心脏不能有效地充盈和射血,长期如此会使心肌发生重构,心脏扩大,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3.其他危害
还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出现疲劳、活动耐力降低等情况,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六、房颤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典型的房颤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极快(350-600次/分钟)的颤动波(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阵发性房颤等发作不频繁的心律失常情况,能提高房颤的检出率。
3.心脏超声检查
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有无心房血栓等情况。对于房颤患者,心脏超声有助于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如发现心房内有血栓,则需要特殊处理,避免血栓脱落导致严重并发症。
七、房颤的治疗
1.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转复为窦性心律,但药物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电复律:对于药物复律效果不佳或病情较紧急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即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通过导管消融有可能根治房颤,但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2.心室率控制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等药物来控制心室率,使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钟,中度运动时心室率控制在90-110次/分钟,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脏功能。
3.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以及抗凝的强度。CHA2DS2-VASc评分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等因素。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脑卒中;评分=1分的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而评分=0分的低风险患者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对于瓣膜性房颤患者,一般需要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八、房颤的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肥胖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有助于降低房颤风险。
适度运动: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对心脏造成负担。
限制饮酒:减少酒精摄入,男性每周饮酒量不超过14个标准饮酒单位(1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14g酒精,约合350ml啤酒或150ml葡萄酒或45ml40°白酒),女性减半,可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管理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要规范治疗,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可减少房颤的发生。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增加房颤风险。老年人更要注重心理调适,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