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与电生理异常、解剖结构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等,发作突发突止,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管理,急性发作期可用药、评估抗凝,发作间期需生活方式调整,频繁发作者可考虑导管消融。
一、阵发性房颤的定义
阵发性房颤是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是指心房发生快速且不规则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无序颤动,这种房颤发作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即发作呈突发突止的情况,发作时心房率通常可达300-600次/分钟,而心室率也会相应增快,一般在100-160次/分钟左右。
二、发病机制
1.电生理异常
心房内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这些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例如,可能与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关,离子通道的改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进而影响电信号在心房内的传导和分布。年龄因素会影响离子通道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可能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增加阵发性房颤的发病风险。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也参与了发病机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房电活动的调节失衡,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能促使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增加,而副交感神经张力改变也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稳定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吸烟、饮酒等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而诱发阵发性房颤。
2.解剖结构因素
心房结构的改变,如心房扩大。多种病因可导致心房扩大,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左心房压力增加,逐渐导致左心房扩大;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心房扩大。心房扩大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形成折返环路,从而引发房颤。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房结构的改变,如心房纤维化等,也是阵发性房颤发病的解剖学基础之一。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心慌、心前区不适等,这种心悸感在发作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胸闷、气短的症状,活动耐力下降,尤其是在发作时活动会使气短等症状加重。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发作,出现胸痛等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对症状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而年轻患者可能对心悸等症状更为警觉。
体征方面,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即脉率少于心率。例如,医生用听诊器听诊时能听到心脏节律完全不规则,同时触摸脉搏会发现脉搏跳动不整齐且次数少于心率计数。
2.发作特点
阵发性房颤发作呈突发突止,发作时间可短至数分钟,也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但大多能自行终止。在发作间期,患者可无明显异常表现,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脏电生理异常,在某些诱因下容易再次发作。生活方式中的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等都可能成为诱发阵发性房颤发作的诱因,不同性别患者在诱因的易感性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阵发性房颤的重要手段。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但心室率不规则。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情况,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例如,有些患者阵发性房颤发作不频繁,常规心电图未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通过Holter监测就能发现房颤发作的证据。
心电图检查不受年龄限制,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准确放置电极片以保证心电图记录的准确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儿童不配合导致电极片脱落或心电图记录不准确。
2.其他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房、心室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房扩大、心室功能异常等情况,有助于寻找阵发性房颤的病因。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发现是否存在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心房病变、心肌病引起的心房结构改变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脏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脏结构的生理性退变,在解读心脏超声结果时要注意与生理性改变鉴别;儿童患者心脏超声检查要注意测量值与同年龄正常儿童参考值的对比。
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是诱发房颤的常见病因之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容易导致房颤发生。所以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如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可以帮助明确阵发性房颤是否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非典型症状,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
五、治疗与管理
1.急性发作期处理
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心室率较快的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来减慢心室率,改善症状。但在使用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对心脏功能和血压的影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
对于发作时间较长(一般指超过48小时)或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需要评估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等,但华法林的使用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出血风险等因素。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也可用于抗凝治疗,其不需要频繁监测INR,但价格相对较高,在选择时要综合患者情况。
2.发作间期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一般情况),老年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但不低于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合理的控制目标,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左右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不良因素;老年患者则要更加注重身体机能的维护和慢性疾病的综合管理。
对于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送达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但导管消融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心脏情况、房颤类型等因素。例如,对于年轻、无严重基础心脏病且房颤发作频繁的患者,可能更适合导管消融治疗;而对于老年、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谨慎评估消融的获益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