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致猝死,其机制与心脏电活动异常致泵血功能丧失有关,高危人群包括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遗传因素相关心律失常者,相关因素有生活方式和电解质紊乱等,预防需管理基础疾病、应对遗传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和维持电解质,现场急救包括心肺复苏和拨打急救电话。
一、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机制
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突然丧失有关。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会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收缩和舒张,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大脑等重要器官,从而导致猝死。例如,心室颤动时,心脏的电活动完全紊乱,心肌无法协调地收缩,心脏瞬间失去射血功能。
二、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高危人群
1.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
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增加猝死风险。
心肌病患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存在心室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改变,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
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且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使得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进而增加猝死可能性。
2.有遗传因素相关心律失常的人群
一些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长QT综合征患者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心肌细胞复极异常,容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容易诱发猝死。
(二)相关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例如,长时间连续工作、熬夜等,会打乱心脏的正常节律,增加猝死风险。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身体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剧烈运动可能成为猝死的诱因。比如,一些原本有潜在冠心病的人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大量吸烟、酗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酗酒会损害心肌功能,影响心脏节律。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进而增加猝死风险。
2.电解质紊乱
血钾异常是较为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情况。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例如,一些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若未及时纠正,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三、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预防措施
(一)基础心脏疾病的管理
1.冠心病患者
规范药物治疗,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来稳定斑块、减少血栓形成,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2.心肌病患者
根据不同类型的心肌病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改善心功能、纠正心律失常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几率。
3.心力衰竭患者
规范的心力衰竭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心脏功能,同时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预防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
(二)遗传因素相关心律失常的预防
1.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
对于有遗传因素相关心律失常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如果携带致病基因,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疾病的遗传方式、发病风险等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长QT综合征患者的家属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是否遗传了致病基因,从而进行早期干预。
2.避免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相关心律失常患者应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使用某些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等。比如,长QT综合征患者应避免从事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三)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维持正常的节律。
2.适度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例如,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对心脏造成负担。
3.戒烟限酒
彻底戒烟,减少饮酒量。吸烟者应认识到吸烟对心脏的危害,积极戒烟;饮酒者应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四)电解质的维持
1.定期监测电解质
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腹泻或呕吐的患者等,应定期监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一旦发现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例如,对于低钾血症患者,可通过饮食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等,严重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钾剂。
四、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急救措施(现场初步急救)
(一)心肺复苏
1.判断意识和呼吸
首先轻拍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喊,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如果患者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胸外按压
将患者平放于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双手交叠,手指翘起,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3.人工呼吸
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开放患者气道,用口对口吹气的方法,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每分钟进行10-12次人工呼吸。
(二)拨打急救电话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急救电话,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救援,以便患者能得到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如电除颤等。
总之,对于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预防和急救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对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