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期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判断要点包括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出生后3-8天出现,足月儿2-3个月、早产儿3-12周持续,轻中度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疾病表现、停喂母乳后2-4天胆红素明显下降重新喂养轻度回升,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肝功能基本正常、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患母乳性黄疸需更密切监测管理,早产儿防胆红素脑病,低体重儿注意保暖促胆红素代谢。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
二、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的要点
(一)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情况
1.出现时间:一般在出生后3-8天出现,早产儿出现时间可能稍晚。足月儿通常在生后3-5天出现黄疸,然后逐渐加重,到第2周末达到高峰;早产儿可能在生后5-7天出现,黄疸程度相对足月儿可能更重且持续时间更长。例如有研究显示,足月儿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多集中在生后4-7天,早产儿则多在生后5-9天。
2.进展情况:黄疸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足月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早产儿不超过289μmol/L(17mg/dl),但也有部分早产儿或特殊情况可能超过此范围。而且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可持续2-3个月,早产儿可持续3-12周。
(二)婴儿一般情况
1.健康状况: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反应正常,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虽然有黄疸,但婴儿无嗜睡、拒奶、呕吐等异常表现。例如多项临床观察发现,患有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在精神状态上与正常婴儿无异,能正常吸吮母乳,体重也能按正常速度增长。
2.其他伴随症状:无其他引起黄疸的疾病表现,如无感染中毒症状(无发热、咳嗽、腹泻等),无肝胆系统疾病的特殊表现(如腹部无包块、无肝脾肿大等异常体征)。
(三)停喂母乳后的观察
1.停喂母乳时间:如果怀疑是母乳性黄疸,可以尝试暂停母乳喂养3-5天。
2.停喂后的变化:停喂母乳后2-4天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一般可下降50%以上。当重新开始母乳喂养时,黄疸可能会有轻度回升,但一般不会恢复到停喂母乳前的水平。这是因为母乳中存在一些可能抑制胆红素代谢的因素,停喂母乳后这些因素减少,胆红素代谢改善,黄疸减轻;重新喂养后,这些因素又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程度较之前减弱。
(四)相关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主要检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如前面所述,多为轻至中度升高。
2.肝功能检查:一般肝功能指标基本正常,谷丙转氨酶等酶学指标无明显异常升高,这与其他病理性黄疸因肝脏本身病变导致酶学异常不同。
3.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为排除肝炎病毒感染等其他导致黄疸的病因,需要检测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相关标志物,结果为阴性,因为母乳性黄疸不是由这些病毒感染引起。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代谢功能相对更不成熟,发生母乳性黄疸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所以一旦怀疑早产儿有母乳性黄疸,要更频繁地检测胆红素,根据胆红素水平决定是否需要光疗等干预措施,同时要注意加强喂养,保证早产儿营养摄入,促进胆红素排泄。
(二)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同样存在肝脏代谢功能较弱的情况,对于低体重儿的母乳性黄疸,监测和管理要更加谨慎。除了监测胆红素外,要注意维持婴儿的体温稳定,因为低体重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不稳定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等,进而影响黄疸的进展,要提供适宜的保暖环境,保证婴儿处于合适的体温范围,以利于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