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常见,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致胆红素脑病,此为新生儿黄疸严重并发症,未结合胆红素过高且血-脑屏障未完善时易透过致脑损伤,后期可遗留脑瘫、智障等后遗症,但非所有黄疸都会如此,加强监测预防、早期干预很重要,早产儿血-脑屏障更不完善风险更高,足月儿也需重视监测,及时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可降低严重后果风险。
一、新生儿黄疸的一般情况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胆红素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新生儿时期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较为常见。
二、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
1.发生机制
当新生儿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时,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极度升高,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黄疸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与脑瘫、智障的关联
早期表现:在胆红素脑病早期,新生儿可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等表现。如果未能及时诊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等症状。
后期影响:胆红素脑病后期可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就包括脑瘫和智障。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张力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异常等;智障则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认知功能障碍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进而导致脑瘫和智障,只有当新生儿黄疸程度严重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时,才会增加发生胆红素脑病及后续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临界值(如早产儿可能在胆红素水平达到25mg/dL左右,足月儿在胆红素水平达到30mg/dL左右时),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三、预防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1.预防方面
对于新生儿黄疸,要加强监测,尤其是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等。通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早期发现黄疸加重的情况。
对于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加强喂养,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对于病理性黄疸,要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如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方法,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2.早期干预方面
一旦发现新生儿黄疸异常,如胆红素水平上升较快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早期有效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从而降低发展为脑瘫和智障的可能性。对于已经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的新生儿,要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换血疗法等,以尽快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早产儿: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对胆红素的耐受性更差,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更高。所以对于早产儿,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达到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的临界值,就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如更积极的光疗等,并且在干预过程中要更加精细地观察早产儿的反应,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对治疗的反应可能与足月儿有所不同。
2.足月儿:足月儿虽然血-脑屏障相对早产儿稍成熟,但也不能忽视黄疸的监测,当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发生胆红素脑病。要根据足月儿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如母亲血型不合等)来决定监测胆红素的频率和强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总之,新生儿黄疸在严重情况下,尤其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时,有可能导致脑瘫和智障等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并不是所有新生儿黄疸都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发生严重后果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