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肌劳损的一般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冷敷、热敷、按摩)、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生活方式调整需纠正姿势、适度锻炼;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排查先天问题、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治疗要注重安全适度、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孕妇优先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物理治疗
冷敷:在急性损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使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腰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比如一项研究表明,冷敷能够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减少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程度。
热敷:损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热水袋或红外线灯等进行局部热敷,温度以感觉温热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缓解肌肉痉挛。例如热敷可以使腰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营养供应,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度的腰部按摩,能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加重损伤。专业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调整腰部肌肉的力学平衡。
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疼痛和炎症,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存在的禁忌等。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不过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可能会有更多不良反应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姿势纠正:平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坐姿应保持腰部挺直,臀部靠满椅子,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高度;站姿要收腹挺胸,双肩自然下垂;睡姿可选择仰卧位,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使腰部保持正常生理曲度,或侧卧位时保持脊柱平直。不良姿势会持续增加腰部肌肉负担,容易导致腰肌劳损复发或加重,例如长期弯腰工作的人群,由于姿势不当,更易出现急性腰肌劳损。
适度锻炼:在疼痛缓解后,可进行适度的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小燕飞动作是俯卧位,双手背后,双腿伸直,将头、上肢和下肢尽量抬起,形似飞燕;五点支撑是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肩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适度锻炼能增强腰部肌肉的稳定性,降低再次发生腰肌劳损的风险。对于老年人,锻炼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避免因锻炼不当造成新的损伤;儿童一般不建议过早进行成人化的腰部力量锻炼,但可以通过简单的伸展活动来促进腰部肌肉健康发育。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腰肌劳损相对较少见,多与外伤、不良坐姿等有关。如果儿童出现腰部不适,要注意排查是否有先天性脊柱发育问题等。在治疗上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不良姿势、适当休息等,避免使用成人的药物治疗,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等,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差,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儿童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腰肌劳损可能与腰椎退变、肌肉萎缩等因素有关。治疗时除了上述一般方法外,要更加注重安全和适度。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力度,避免烫伤或加重肌肉损伤。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谨慎,防止药物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孕妇: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身体重心改变,容易出现腰部肌肉劳损。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采用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可选择温和的热敷等,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生活方式上要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休息时可适当在腰部垫靠枕来维持腰部生理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