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多数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达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2周;早产儿3-5天出现,5-7天达峰,7-9天消退,最长延迟到3-4周,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排泄。病理性黄疸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处理措施有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足月儿与早产儿处理谨慎程度不同,母乳喂养儿要区分黄疸类型,有病史新生儿需密切观察,发现黄疸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评估并制定方案。
一、生理性黄疸
(一)发生情况
大多数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多,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新生儿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也较差,导致胆红素代谢相对不足,从而出现生理性黄疸。
(二)处理措施
可增加喂养次数,通过多吃奶来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例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建议按需喂养,一般2-3小时喂一次;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保证奶量摄入充足。
二、病理性黄疸
(一)常见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分娩过程中脐血结扎延迟、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这些情况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产生过多。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炎综合征,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等,也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肝外型相对多见,由于胆道梗阻,胆红素排泄不畅,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
(二)处理措施
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一般采用波长425-475nm的蓝光或绿光效果较好。
换血疗法:适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等严重病理性黄疸。通过换出部分血中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但换血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药物治疗:应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增加UDP-GT的生成和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能力;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新生儿溶血病,通过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足月儿与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黄疸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对于早产儿出现黄疸,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一旦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应及时进行换血等治疗,而足月儿可先尝试光疗等无创治疗方法。
(二)母乳喂养儿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时,要注意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如果是母乳喂养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胆红素水平不会过高,可继续母乳喂养,但要加强监测。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可暂停母乳喂养1-2天,改为人工喂养,待胆红素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三)有病史的新生儿
对于有溶血病史(如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等)的新生儿,在新生儿期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出生后要尽早监测胆红素,以便及时发现黄疸并进行干预,因为这类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较高。
当发现小孩有黄疸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黄疸的具体情况(如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孩子一般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