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会有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等多方面表现,如面色苍白等皮肤黏膜表现,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表现,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表现,呼吸循环系统异常及免疫功能受影响等其他表现,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易缺铁,家长需关注相关表现,及时就医并合理喂养预防。
一、皮肤黏膜表现
(一)面色
婴儿缺铁性贫血时面色会逐渐变得苍白,以口唇、甲床、睑结膜等部位最为明显。这是因为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当血红蛋白减少时,皮肤黏膜处的血液颜色变浅,从而呈现苍白表现。例如,一项针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约80%以上的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的情况,且随着贫血程度加重,苍白程度可能更明显。
(二)甲床
指甲会变得脆弱、易折断,严重时指甲会出现反甲,即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形似勺状。这是由于缺铁影响了甲床的正常营养供应和结构,使得指甲的形态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在缺铁性贫血患儿中,约有30%-40%会出现甲床的异常改变。
二、神经系统表现
(一)烦躁不安
宝宝可能会比平时更容易烦躁、哭闹,难以安抚。这是因为缺铁会影响神经系统的代谢和功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有研究显示,约60%以上的缺铁性贫血婴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表现,尤其是在6-18个月的婴幼儿中更为常见。
(二)精神萎靡
随着贫血加重,宝宝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对周围环境的兴趣降低,活动量减少。这是因为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宝宝精神状态不佳。临床观察发现,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儿中约50%会出现精神萎靡的情况。
(三)注意力不集中
在婴幼儿时期,可能会表现为对玩具等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这是因为缺铁影响了大脑的正常代谢和神经传导,从而干扰了宝宝的注意力功能。相关研究指出,约40%左右的缺铁性贫血宝宝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消化系统表现
(一)食欲减退
宝宝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不愿意进食,尤其是对以往喜欢的食物兴趣降低。这是因为缺铁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导致宝宝食欲减退。有调查显示,约70%以上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情况。
(二)异食癖
部分宝宝可能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纸张、墙皮等非食物物质。这是由于缺铁导致味觉异常,宝宝通过这种异常的行为来寻求味觉上的某种满足。不过异食癖在缺铁性贫血患儿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10%-20%,但一旦出现需引起重视。
(三)消化功能紊乱
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缺铁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使得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过程受到干扰。临床中约30%-50%的缺铁性贫血患儿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相关表现。
四、其他表现
(一)呼吸循环系统
轻度贫血时,宝宝可能活动后会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增快的情况。这是因为身体为了弥补氧气供应不足,通过加快呼吸和心率来增加氧气的输送。而重度贫血时,可能会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研究表明,约20%-30%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儿会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异常改变。
(二)免疫功能
缺铁会影响宝宝的免疫功能,使宝宝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因为铁是参与免疫细胞功能的重要元素,缺铁会导致免疫细胞的功能下降,从而使宝宝抵御病菌的能力减弱。有数据显示,缺铁性贫血患儿发生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概率比正常儿童高1-2倍。
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存在喂养不当等情况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的上述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并进行干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等,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