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可整合基因组致肝细胞增殖失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致肝硬化进而增加风险且与HBV协同;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再生、微环境改变促进肝癌;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其致肝细胞DNA等异常诱发肝癌;长期大量饮酒致酒精性肝病,刺激肝细胞再生恶变;遗传因素中某些遗传易感性及家族性肝癌相关;肥胖、糖尿病致生长因子等异常影响肝细胞生长调控增加风险,还有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一、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大量研究表明,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全球约50%的肝癌患者有HBV感染背景,我国更是高达90%左右。HBV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引起宿主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导致肝细胞增殖失控,逐渐发展为肝癌。慢性HBV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持续刺激肝细胞,促进肝细胞DNA损伤修复异常,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从而为肝癌的发生奠定基础。
2.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也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HCV感染后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引起免疫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肝细胞发生坏死、再生,进而引发肝硬化,而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癌前病变。研究显示,HCV相关肝癌的发生风险比非感染者高15-20倍,且HCV感染与HBV感染存在协同致癌作用,两者合并感染时肝癌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肝硬化
1.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肝硬化时肝细胞不断受损和再生,肝内微环境发生改变,促进了异常细胞的增殖。在肝硬化的病理过程中,肝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生长因子失衡等因素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例如,肝硬化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既影响肝细胞的增殖分化,又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同时也为肝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据统计,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年发生率约为3%-6%。
三、黄曲霉毒素
1.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如霉变的玉米、花生等,可通过影响肝细胞的DNA合成、修复及基因突变等环节诱发肝癌。黄曲霉毒素B1可与肝细胞DNA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p53等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从而使肝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引发癌变。在一些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四、酒精性肝病
1.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脂质过氧化增加,导致肝细胞凋亡和坏死,进而刺激肝细胞再生。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促进了肝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非饮酒者高2-4倍,且饮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肝癌发生风险越高。
五、遗传因素
1.某些遗传易感性也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相关。例如,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由于铁代谢异常,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引起肝细胞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增加了肝癌的发生风险。另外,家族性肝癌也较为常见,有些家族中存在与肝癌发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如肝细胞癌相关的抑癌基因(如p53、APC等)的突变,使得家族成员具有更高的肝癌易感性。不过,遗传因素通常是与其他环境和病毒因素协同作用来促进肝癌发生的。
六、其他因素
1.肥胖和糖尿病也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生长因子水平升高,促进肝细胞增殖,同时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状态也参与了肝癌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体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水平异常,同样会影响肝细胞的生长调控,增加肝癌发生风险。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有机氯农药等,也可能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但相对来说,其重要性不如上述因素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