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两个月黄疸未退需明确类型及判断,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及时就医做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根据病因处理,母乳性黄疸可观察,胆道闭锁尽早手术,溶血性黄疸依情况光疗或换血,家庭要观察情况、保证喂养、安全护理。
一、首先明确黄疸类型及判断
1.生理性黄疸
一般情况:足月儿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如果宝宝是足月产,出生后2个月黄疸还未退,可能不是生理性黄疸;如果是早产儿,3-4周内消退也属正常范围,若超过4周仍未退则需考虑异常情况。
指标意义:生理性黄疸时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精神等不受影响,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2.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
黄疸程度: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持续时间: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反应差等情况,或伴有发热、呕吐、腹胀等其他异常表现。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明确黄疸的严重程度,区分是直接胆红素升高还是间接胆红素升高。如果是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可能提示胆道闭锁等疾病;如果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可能与溶血等因素有关。
血常规:查看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溶血等情况。例如,若有核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检查:包括宝宝和父母的血型,以排查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如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B型血,就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病。
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的功能情况,看是否有肝细胞损伤等情况,对判断黄疸的病因有一定帮助。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观察肝脏、胆囊、胆道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的疾病。胆道闭锁时B超可能显示胆道结构异常。
三、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1.母乳性黄疸
如果考虑是母乳性黄疸,且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血清胆红素值未达到光疗标准,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一般停止母乳喂养3-5天,黄疸会明显减轻,再恢复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有轻度反复,但一般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2.胆道闭锁
对于胆道闭锁,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葛西(Kasai)手术,争取在出生后2个月内进行手术,以恢复胆道的通畅,改善预后。如果错过手术时机,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
3.溶血性黄疸
如果是溶血性黄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者可通过光疗等治疗,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宝宝暴露在蓝光下,未结合胆红素经光氧化分解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重者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四、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观察宝宝情况
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黄疸的变化情况,包括皮肤黄染的范围、程度等。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拒奶、黄疸进行性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保证喂养
保证宝宝充足的喂养,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都要按需喂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奶量,这样可以通过增加排便次数来排出更多的胆红素。
3.安全护理
注意宝宝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宝宝皮肤受损引起感染等情况。同时,在进行光疗等治疗时,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等重要部位。
总之,宝宝两个月黄疸还未退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黄疸的类型和病因,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做好家庭护理,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