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拉伤会有疼痛、肿胀、淤血、关节活动受限等表现,不同部位韧带拉伤有特殊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会对韧带拉伤症状产生影响,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及有既往病史者在韧带拉伤时症状和恢复等方面各有特点。
活动时加重:在进行与受伤韧带相关的活动时,如关节的屈伸等动作,疼痛会明显加重。比如膝关节韧带拉伤时,屈膝或伸膝都会使疼痛加剧,这是因为活动会进一步牵拉受伤的韧带,刺激受损部位的神经和组织。
肿胀
局部肿胀:受伤部位会出现肿胀现象,这是因为韧带拉伤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和组织液渗出积聚在组织间隙中。一般在受伤后的数小时内开始出现肿胀,肿胀程度与韧带拉伤的严重程度相关,重度拉伤时肿胀可能较为明显,可使受伤部位外观明显增粗。例如,踝关节韧带拉伤后,踝关节会迅速肿胀,皮肤可能会有紧绷感。
淤血
皮下淤血:受伤部位皮肤下可能会出现淤血斑,这是由于受伤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所致。淤血斑的颜色通常从鲜红色逐渐变为青紫色、黄色等,其范围大小也与韧带拉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严重拉伤时淤血范围可能较广。比如大腿韧带拉伤后,受伤部位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大片的青紫色淤血。
关节活动受限
主动活动受限:患者会发现受伤关节的主动活动受到限制,无法正常完成原本可以进行的动作。以肩关节韧带拉伤为例,患者可能无法自如地抬起手臂、外展或内旋肩关节等。这是因为韧带拉伤后,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进一步损伤韧带,人体会反射性地限制关节的活动。
被动活动受限:对受伤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也会感觉到阻力增大,活动范围减小。例如,膝关节韧带拉伤时,医生在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检查时,会发现活动度明显小于正常侧,这是由于拉伤的韧带限制了关节的正常活动。
不同部位韧带拉伤的特殊表现
膝关节韧带拉伤: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的不稳定感,走路时感觉膝关节容易打软腿,严重时可能出现膝关节的异常错动。例如前交叉韧带拉伤时,患者在行走或运动中可能会感觉膝关节突然失去支撑,有向前错动的感觉。
踝关节韧带拉伤:踝关节会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行走困难,站立时患侧下肢不敢承重,严重时踝关节周围皮肤可能出现瘀斑,且踝关节的内外翻活动明显受限,比如内翻韧带拉伤时,踝关节内翻活动会受到较大限制。
手腕韧带拉伤:手腕受伤部位肿胀、疼痛,活动手腕时疼痛加剧,可能会影响手部的抓握功能,如无法正常握住物体,手腕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韧带拉伤症状的影响及特殊情况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韧带相对较为柔韧,但生长发育中的骨骼周围韧带相对薄弱,在运动损伤中韧带拉伤时,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疼痛表述相对不精确,但肿胀可能较为明显,且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是骨骺附近的韧带拉伤,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老年人的韧带本身存在退变,韧带弹性和强度下降,韧带拉伤后症状可能更严重,肿胀消退较慢,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且恢复相对困难,同时老年人可能本身合并有骨质疏松等疾病,会影响韧带拉伤的恢复过程。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韧带拉伤本身的症状表现影响不大,但在运动参与等生活方式方面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由于骨盆结构等因素,在一些运动中膝关节韧带等损伤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且女性在受伤后的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因为女性可能更容易因受伤影响外观等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康复进程。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韧带拉伤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在韧带拉伤后症状可能因频繁使用受伤部位而加重,恢复时间可能更长。例如,专业运动员韧带拉伤后,由于需要频繁进行训练和比赛,受伤部位得不到充分休息,症状可能持续不缓解,且恢复过程中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时,更容易发生韧带拉伤,且拉伤后的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其韧带的柔韧性和强度相对较差。
病史:有既往韧带拉伤病史的人,再次发生韧带拉伤时,症状可能会更严重,恢复时间可能更长,且受伤部位可能更容易出现慢性疼痛等问题。例如,曾经有过踝关节韧带拉伤病史的人,再次发生踝关节韧带拉伤时,肿胀、疼痛等症状可能比初次受伤时更剧烈,并且可能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