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钙会有多系统表现,婴儿期可出现夜间多汗、易激惹;幼儿及儿童期有肌肉痉挛、运动发育迟缓等,骨骼系统表现包括头部的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闭合延迟,胸部的肋软骨串珠、鸡胸或漏斗胸,四肢的手镯或脚镯样改变、O型腿或X型腿;还会影响牙齿发育、降低免疫力,家长应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及时就医,保证儿童钙摄入及吸收以促其健康成长。
一、神经肌肉系统表现
(一)婴儿期
1.夜间多汗:儿童缺钙时,交感神经兴奋性会增高,导致夜间出汗较多,尤其是头部,与室温无关。这是因为钙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调节作用,缺钙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引起多汗。婴儿通常头部经常与枕头摩擦,时间长了会出现枕秃现象。
2.易激惹:婴儿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情况。例如,正常婴儿在吃饱喝足、环境舒适时会比较安静,但缺钙的婴儿即使在舒适环境下也容易哭闹,这是由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影响了婴儿的情绪和行为。
(二)幼儿及儿童期
1.肌肉痉挛:可能会出现手足抽搐,多发生在手指、脚趾部位,严重时可累及全身。这是因为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进一步增高,引起肌肉的不自主收缩。比如,幼儿可能会突然出现手指弯曲、拇指内收、呈“助产士手”的表现,大一点的儿童可能会有小腿肌肉痉挛,也就是常说的“腿抽筋”。
2.骨骼相关肌肉问题:如果钙缺乏影响到骨骼周围肌肉,还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正常儿童在相应年龄阶段能完成坐、爬、站、走等动作,但缺钙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坐立、行走等动作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情况,因为钙参与了骨骼的生长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钙缺乏会影响肌肉对骨骼运动的协调控制。
二、骨骼系统表现
(一)头部
1.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部位,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这是由于婴儿期颅骨骨化过程中,钙缺乏影响了颅骨的正常骨化,导致颅骨变软。
2.方颅:随着病情发展,儿童可能会出现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盒样头型。这是因为钙缺乏影响了颅骨的正常生长和骨化,使颅骨的生长发育不均衡所致。
3.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多在1-1.5岁闭合,而缺钙的儿童前囟闭合时间会延迟,可能延迟至2-3岁甚至更晚。因为钙是影响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前囟的闭合与颅骨的骨化密切相关,钙缺乏会干扰这一过程。
(二)胸部
1.肋软骨串珠:又称佝偻病串珠,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似串珠状,好发于胸廓的前下方。这是由于钙缺乏影响了肋骨的正常骨化,使肋骨的生长出现异常,肋软骨处堆积膨大形成串珠样改变。
2.鸡胸或漏斗胸:严重缺钙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胸廓畸形,如鸡胸,即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或者漏斗胸,即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形似漏斗。这是因为钙缺乏影响了胸廓的正常发育,导致胸廓形态发生改变。
(三)四肢
1.手镯或脚镯样改变:6个月以上的儿童,手腕、脚踝处的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形成手镯或脚镯样外观。这是由于钙缺乏影响了长骨骨骺端的正常骨化过程,使骨样组织异常堆积所致。
2.O型腿或X型腿:学步后的儿童,由于骨质软化,在站立和行走时,双下肢负重,可出现下肢畸形,如O型腿(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或X型腿(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这是因为钙缺乏影响了骨骼的正常生长和承重功能,导致下肢骨骼变形。
三、其他系统表现
(一)牙齿发育
儿童缺钙还会影响牙齿的发育,表现为出牙延迟,正常儿童4-10个月开始出牙,而缺钙的儿童可能会延迟至1岁甚至更晚出牙,而且牙齿的牙釉质发育不良,容易发生龋齿等问题。这是因为钙是牙齿牙釉质的重要组成成分,钙缺乏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质量。
(二)免疫力
钙对儿童的免疫系统也有一定影响,缺钙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等。因为钙参与了机体的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钙缺乏会使儿童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儿童缺钙的表现涉及多个系统,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有上述相关表现,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血钙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纠正钙缺乏情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儿童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虾等,多晒太阳,以促进钙的吸收,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对于婴儿期的儿童,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自身钙的摄入,以保证乳汁中钙的含量充足;对于幼儿及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钙摄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