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婴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不同日龄血清胆红素值有相应范围,病理性黄疸表现为血清胆红素值异常升高、持续时间长、退而复现等,早产儿等特殊人群黄疸参考值有其特点且需密切监测,准确掌握婴儿黄疸参考值对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并干预至关重要,可预防严重并发症。
一、生理性黄疸参考值
(一)日龄与血清胆红素值关系
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02.6μmol/L(6mg/dl)。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红细胞开始破坏,产生胆红素,但此时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24小时内的胆红素产生和代谢处于相对初始阶段。
出生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值通常不超过153.9μmol/L(9mg/dl)。随着日龄增加,胆红素产生量有所增加,但肝脏代谢也在逐渐适应,48小时内仍处于生理性黄疸的正常范围。
出生后72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这是生理性黄疸在3天内的大致参考值范围,此阶段胆红素水平在生理性黄疸的正常波动范围内,主要是新生儿自身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的,红细胞破坏持续,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逐步完善,但仍未达到病理性黄疸的程度。
二、病理性黄疸参考值
(一)血清胆红素值异常升高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值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值超过257μmol/L(15mg/dl),则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肝脏、神经系统等发育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耐受能力更差,所以病理性黄疸的判断标准相对更低。这是因为早产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更低,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更弱,肾脏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也不完善,容易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
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也提示可能为病理性黄疸。这种短期内胆红素迅速升高的情况,会加重新生儿肝脏的代谢负担,并且高胆红素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等有潜在的毒性作用,需要及时干预。
(二)其他相关情况
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超过4周,属于病理性黄疸的表现。这是因为正常生理性黄疸会在一定时间内逐渐消退,而病理性黄疸由于存在基础病因,如感染、胆道畸形等,导致黄疸消退延迟。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自身发育的特殊性,黄疸消退时间相对更晚,但超过4周仍未消退就需要警惕病理性黄疸。
黄疸退而复现,也是病理性黄疸的一个重要特征。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出现退而复现的情况,而病理性黄疸可能由于基础病因未去除,胆红素再次升高导致黄疸复发。例如感染得到控制后又复发感染,或者胆道梗阻的情况未得到纠正等,都可能引起黄疸退而复现。
三、特殊人群(早产儿等)的黄疸参考值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黄疸参考值特点
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参考值范围与足月儿不同,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稍晚,消退时间可能更晚。一般早产儿出生后黄疸出现时间在2-3天,消退时间在3-4周。其血清胆红素值的生理性范围也较窄,例如出生后24小时内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值应低于102.6μmol/L(6mg/dl),48小时内低于153.9μmol/L(9mg/dl),72小时内低于205.2μmol/L(12mg/dl)等,但整体数值较足月儿低。这是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尤其是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
对于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判断更要严格,当血清胆红素值达到相应日龄的病理性黄疸标准时,就需要积极干预。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于早产儿,要密切监测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异常,如胆红素值上升速度快、达到病理性黄疸标准等,要及时进行蓝光照射等治疗措施,以降低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
(二)低体重儿等其他特殊新生儿的黄疸参考值相关情况
低体重儿的黄疸参考值也有其特殊性。低体重儿由于体重低,各器官功能相对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差。其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值范围可能更窄,病理性黄疸的判断标准可能相对足月儿和一般早产儿更严格。在护理低体重儿黄疸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包括皮肤黄染的范围、程度以及胆红素值的变化等。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因为低体重儿发生胆红素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等。
总之,准确掌握刚出生婴儿尤其是不同日龄、不同胎龄及特殊状况新生儿的黄疸参考值,对于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的健康,预防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