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1个月仍有黄疸需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2周;早产儿3-5天出现,5-7天高峰,7-9天消退,最长延迟到3-4周,通常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有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退而复现、结合胆红素升高等特点,常见原因多样。需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血常规等进一步评估,生理性黄疸可增加喂养、观察光疗;病理性黄疸针对病因治疗,如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分别处理,还可光疗、换血,同时要注意喂养、皮肤护理、病情观察,及时就医明确情况并配合治疗。
一、首先判断黄疸类型
1.生理性黄疸
特点:足月儿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宝宝1个月还有黄疸,若为生理性黄疸,通常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如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因为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多,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破坏;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不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低且含量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肠肝循环特点,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2.病理性黄疸
特点: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病理性黄疸常见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血红蛋白病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等。
二、进一步检查与评估
1.体格检查
观察宝宝皮肤黄染的范围、程度,有无伴随皮肤出血点、肝脾肿大等情况。若有肝脾肿大,需考虑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可能;若有皮肤出血点,要警惕出血性疾病等。
2.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精确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水平,明确黄疸性质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还是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若为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生理性黄疸后期、溶血性疾病等;若为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多见于肝炎、胆道闭锁等疾病。
血常规: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情况。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增高;同族免疫性溶血时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增多;感染所致病理性黄疸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伴中性粒细胞增多及核左移等。
血型检查: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检查,若怀疑同族免疫性溶血,需进行此项检查。例如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常见于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Rh血型不合溶血病,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
肝功能检查: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了解肝脏功能情况。肝炎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可升高;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时可能有相应酶学改变等。
病毒学检查:如乙肝五项、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检查等,以排除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等疾病。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肝炎,出现黄疸等表现。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用于排查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疾病。胆道闭锁时超声可发现胆囊发育不良或缺如、肝外胆管显示不清等征象。
三、处理措施
1.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增加喂养:鼓励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足月儿每日母乳喂养次数应不少于8-12次,早产儿也应按需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奶量,一般每天奶量可达150-180ml/kg左右,以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光疗观察:虽然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光疗,但要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情况。若黄疸有加重趋势,需及时评估是否需要光疗。光疗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用黑布遮盖双眼,用尿布遮盖会阴部,其余部位充分暴露在蓝光下。光疗过程中要监测体温、肤色等情况,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
2.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针对病因治疗
溶血治疗:如果是同族免疫性溶血,轻者可采用光疗等对症处理,重者可能需要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换出致敏红细胞和游离抗体,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治疗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感染治疗:若为感染引起的黄疸,需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足疗程使用。
胆道闭锁治疗:一旦确诊胆道闭锁,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葛西(Kasai)手术,争取在出生后2个月内进行手术,以恢复胆道通畅,改善预后。若错过手术时机,后期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
光疗:病理性黄疸多需要光疗,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光疗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疗时的光疗箱温度应保持在30-32℃,相对湿度50%左右,根据宝宝情况选择单面光疗或双面光疗,一般光疗时间根据黄疸程度等决定,可连续光疗24-48小时等。光疗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宝宝水分和营养的供给,可通过静脉补液或加强喂养来实现。
换血治疗:当血清总胆红素达到换血指征时需进行换血治疗。例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时可考虑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可有效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在有经验的医疗机构进行。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1.喂养方面: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的宝宝,都要保证充足的喂养。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乳汁质量;人工喂养的宝宝,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皮肤护理:宝宝皮肤黄染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避免尿液、粪便等刺激皮肤引起感染。若有皮肤破损等情况,要及时处理,防止感染加重。
3.病情观察: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哭声、体温等。若宝宝出现精神萎靡、拒奶、哭声低弱、体温异常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加重,需立即就医。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宝宝复查血清胆红素等指标,了解黄疸消退情况和病情变化。
总之,宝宝1个月还有黄疸,需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黄疸类型和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