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发病机制与母乳中孕二醇抑制肝脏酶活性及肠肝循环增加有关,临床表现为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且一般情况良好,诊断需依据母乳喂养史等并排除其他黄疸原因,处理包括继续母乳喂养、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光疗,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有高危病史新生儿处理需更谨慎密切监测与干预。
发病机制
母乳中孕二醇含量较高:母乳中孕二醇含量较高,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未结合胆红素的生成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减少,从而导致黄疸。
肠肝循环增加: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这种酶可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肠肝循环,使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多,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在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精神反应及吃奶情况不受影响,除黄疸外,无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贫血、肝脾肿大、呕吐、腹泻等异常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母乳喂养史、黄疸出现时间和临床特点,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性黄疸、胆道闭锁等。血清胆红素检测显示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多有母婴血型不合,除黄疸外,常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Coombs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可确诊。
感染性黄疸:多有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拒奶等,血培养等感染相关检查可阳性。
胆道闭锁:黄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多在生后2周左右出现并进行性加重,大便颜色逐渐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B超等检查可发现胆道闭锁的相关表现。
处理措施
继续母乳喂养:对于胆红素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不需要中断母乳喂养。研究表明,继续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虽然可能较高,但多数不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监测胆红素水平: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胆红素测定来评估黄疸的变化情况。当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界限时(如足月儿胆红素超过256.5μmol/L,早产儿超过205μmol/L),可能需要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
光疗:如果胆红素水平较高,符合光疗指征,可进行光疗。光疗是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光疗时要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和会阴部。
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时更要谨慎处理,由于早产儿的肝脏功能、神经系统等发育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和耐受能力更差,所以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达到光疗指征应及时进行光疗,同时要注意光疗对早产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体温调节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护理。
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时,同样需要严格监测胆红素,因为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在处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整体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有高危病史的新生儿:对于有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病史的新生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时,由于其基础状况较差,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危害更大,所以更要积极监测胆红素,必要时及时干预,减少胆红素脑病等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