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中房扑的心房波为规律锯齿状F波(250-350次/分钟、无等电位线),心室率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房颤的心房波为不规则颤动波f波(350-600次/分钟、无等电位线),心室率绝对不规则;房扑和房颤的QRS波群一般正常,有室内差异传导等情况时可宽大畸形,且不同人群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在波形特征上有一定差异。
房扑:心房波表现为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F波在Ⅱ、Ⅲ、aVF导联最明显,频率通常为250-350次/分钟,且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呈规则的形态。例如,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通过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可清晰观察到这种规则的锯齿状F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房扑的F波特征基本一致,但在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时,可能会对F波的显示产生一定影响,如合并心肌肥厚时,可能需要更仔细地辨认F波形态。
房颤:心房波为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形态、振幅均不规则,无等电位线。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房颤的f波特征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群中房颤的f波可能相对更不规则,这与老年人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有关。而有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房颤的f波特征也可能受到影响,长期饮酒可导致心肌损害,进而影响心房的电活动。
心室率
房扑:心室率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若房室传导比例固定,心室率规则;若房室传导比例不规则,则心室率不规则。例如,当房室传导比例为2:1时,心室率约为125-175次/分钟(250-350次/分钟除以2);若房室传导比例为4:1,则心室率约为62-87次/分钟(250-350次/分钟除以4)。不同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房扑患者的心室率在相同房室传导比例下基本一致,但在合并不同基础疾病时可能会有差异,如女性患者合并围绝经期相关心脏功能改变时,心室率的变化可能有其特点。
房颤:心室率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可快可慢,通常在100-160次/分钟之间,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以及合并的心脏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年轻且心脏基础健康的房颤患者,心室率可能相对较快,而老年且合并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房颤患者,心室率可能相对较慢。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房颤患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心脏的损害,可能会影响心室率的稳定性。
QRS波群
房扑: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存在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房扑时QRS波群正常的比例相对较高,因为儿童心脏结构和电生理功能相对更趋于正常状态;而老年房扑患者若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等情况,更易出现室内差异传导导致QRS波群宽大畸形。
房颤: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若合并室内差异传导、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对于有预激综合征基础的房颤患者,其QRS波群宽大畸形的特征更为明显,且心室率可能更快,需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在不同性别中,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QRS波群特征的不同,但在合并不同心脏疾病时会有变化,如女性房颤患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特殊的QRS波群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