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生完孩子便秘可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安排餐食、保证充足水分)、适当运动(产后早期活动、产后康复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注意排便时事项)、心理调节(缓解产后焦虑情绪)来应对,剖宫产产妇运动要注意伤口保护,母乳喂养产妇要注意不影响乳汁,便秘持续不缓解或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一、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蔬菜中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水果方面,可选择香蕉、苹果等,香蕉中的果胶有软便作用,每天可吃1-2个中等大小的香蕉;苹果中的果胶和膳食纤维也有助于改善便秘,可将苹果洗净后带皮吃。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以保持肠道湿润,利于粪便排出。
合理安排餐食:产后饮食要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如燕麦、糙米等。粗粮比精细粮食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能更好地促进肠道蠕动。但要注意逐渐增加粗粮的食用量,让肠道有适应过程,避免一开始食用过多引起消化不良。
二、适当运动
产后早期活动:顺产后6-12小时就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抬腿、缩肛运动等。缩肛运动有助于锻炼盆底肌肉,同时也能促进肠道蠕动。剖宫产的产妇在术后麻醉消退后也可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如四肢的轻微活动等。产后第2天可以在室内适当走动,每次活动时间可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从5-10分钟开始,慢慢延长至20-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产后康复运动:待身体进一步恢复后,可进行产后康复操等运动。产后42天左右如果身体恢复良好,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量,如凯格尔运动结合散步等。凯格尔运动能持续锻炼盆底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散步则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帮助肠道蠕动,每天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pace。
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尝试在产后固定一个时间,比如早餐后30分钟左右,坐在马桶上,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尝试排便,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一般来说,早餐后人体的结肠反射较为活跃,此时尝试排便有助于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排便时的注意事项: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玩手机或看书等,避免分散注意力而抑制排便反射。同时,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过长时间排便会导致腹压增高,不利于身体健康。
四、心理调节
缓解产后焦虑情绪:产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照顾新生儿的压力等,产妇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可能会加重便秘。家人要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产妇舒缓情绪。产妇自己也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焦虑,保持心情舒畅。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听一些轻柔的音乐,放松身心,这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正常运作。
对于剖宫产的产妇,在进行运动等活动时要更加注意伤口的保护,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伤口疼痛或影响恢复;对于母乳喂养的产妇,在选择饮食和运动方式时要特别注意不影响乳汁的质量和分泌,因为饮食和运动的变化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新生儿。如果便秘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腹痛、便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