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室性早搏是起源于心室每分钟出现5次及以上提前发生宽大畸形时限大于0.12秒QRS波群伴ST-T与主波方向相反及完全性代偿间歇的心律失常,病因有生理性(过度劳累等诱因)和病理性(心血管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部分患者无症状或有心悸等表现,严重时可增加心脏事件风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有相应特点及注意事项需关注。
一、定义
频发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室的过早搏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每分钟出现5次及以上的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其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且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心电图表现特征
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多>0.12秒。
2.ST-T改变: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3.代偿间歇: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搏动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窦性周期的两倍,即完全性代偿间歇。
三、病因分析
(一)生理性因素
过度劳累、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大量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可能诱发频发室性早搏,此类情况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状态下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可导致频发室性早搏;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也易出现频发室性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心肌代谢和电生理特性,引发频发室性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也可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诱发频发室性早搏。
四、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行心电图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心跳暂停感、胸闷等不适,若频发室性早搏发生在严重心脏病基础上,可能加重原有的心功能不全等表现。
五、危害评估
若频发室性早搏是在严重心脏病(如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基础上出现,可能增加心脏事件风险,如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六、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更准确地评估早搏的频率、形态、分布规律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若本身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时需谨慎评估,因为其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差,频发室性早搏可能对心功能影响更明显,需进一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二)儿童
儿童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情况,应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心肌酶谱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且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排查并去除可能的诱因等。
(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大量吸烟、酗酒或饮用浓茶咖啡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时应首先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刺激性饮品等,观察早搏情况是否改善。
(四)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等的人群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针对频发室性早搏进行评估和管理,如冠心病患者需积极改善心肌缺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