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的诊断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体格检查可发现生命体征、肺部及心脏体征异常;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脑钠肽等有相应变化;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可辅助诊断;病情严重时需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估。
一、体格检查
1.一般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时,患者常出现血压变化,心率多增快,呼吸急促。例如,血压可能降低或升高,心率可超过100次/分,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等。
2.肺部体征: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开始时可能仅在两肺底闻及,随着病情加重,湿性啰音可弥漫至全肺。这是由于左心衰导致肺淤血,渗出液积聚在肺泡内所致。
3.心脏体征:可发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等,提示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脏功能受损。
二、实验室检查
1.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急性心肌梗死后,肌钙蛋白会升高,且其升高的程度与心肌坏死的范围相关。一般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1-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其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对于判断病情有一定价值,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
2.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BNP和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存在心力衰竭,且其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急性左心衰时,BNP和NT-proBNP会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程度和预后。
三、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可发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T波倒置等改变。同时,心电图还能帮助判断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对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心肌梗死特征性改变是关键判断依据。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可通过ST-T改变等线索进行初步判断。
2.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心脏大小和肺部情况。急性左心衰时,可见肺淤血表现,如肺纹理增多、模糊,严重时可出现KerleyB线等,还可观察到心脏扩大的情况,对于评估心脏结构和肺循环状态有帮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存在基础肺部病变,但胸部X线仍可通过对比观察心脏和肺部的异常改变。
3.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判断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测量射血分数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时,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对于明确心肌梗死的部位、评估心功能有重要价值。在儿科患者中,超声心动图的检查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进行适当的操作和解读,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四、血流动力学监测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如放置漂浮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PCWP升高提示左心室充盈压升高,有助于诊断急性左心衰,并可指导治疗。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其基础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