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是中医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肾衰竭有区别,单纯肾虚不一定直接致肾衰竭。现代医学中肾衰竭可由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急性肾损伤未有效恢复等引起。肾虚相关生活方式等因素可间接影响肾脏健康,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肾脏健康有特点,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可增加肾衰竭风险,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积极控病防肾衰竭,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关键。
中医肾虚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差异
中医所说的肾虚涵盖了多种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但这些表现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中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性损伤。现代医学对肾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肾功能检查,如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明显异常,以及肾脏病理检查等。
引起肾衰竭的常见现代医学因素
1.原发性肾脏疾病:例如肾小球肾炎,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如果病情逐渐进展,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发展为肾衰竭。以IgA肾病为例,部分患者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2.继发性肾脏疾病:像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脏微血管,引起肾小球硬化等病变,逐渐影响肾脏功能,最终可能引发肾衰竭。据相关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导致肾衰竭;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也是常见原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肾脏小动脉发生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滤过功能,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也可能逐步进展为肾衰竭。
3.急性肾损伤未有效恢复:严重的脱水、失血、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如果损伤严重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肾脏功能,进而转为慢性肾衰竭。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引起急性肾缺血,如果缺血时间过长,肾脏细胞受损严重,就可能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隐患,逐步发展为肾衰竭。
肾虚相关情况对肾衰竭发生的间接影响
虽然中医的肾虚本身不是直接导致肾衰竭的原因,但一些与肾虚相关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会间接影响肾脏健康。比如,中医认为肾虚可能与过度劳累、不良的情志因素等有关。过度劳累可能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等情况,而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间接增加肾衰竭的发生风险。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因素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途径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对肾脏功能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但这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肾衰竭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而是通过影响整体健康状况间接起作用。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肾脏健康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出现生理性减退,相对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肾衰竭相关问题;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如果出现妊娠相关的肾脏并发症,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都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进而影响肾脏功能,增加肾衰竭的发生可能性,而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与中医所讲的肾虚相关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定关联。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更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肾衰竭的发生风险,因为这些基础病史本身就是导致肾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肾虚相关的一些表现可能在这些患者中同时存在,但需要明确的是,控制基础疾病才是预防肾衰竭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