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对孕妇和胎儿均有危害,对孕妇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孕期并发症风险;对胎儿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增加窘迫风险,且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高龄孕妇、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及有既往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情况会增加心肌缺血发生及不良影响。
一、对孕妇自身的危害
(一)加重心脏负担
怀孕后,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一般在怀孕32-34周时达到高峰,较孕前可增加30%-50%。同时,心脏的负担也会明显加重。心肌缺血时,心脏的供血供氧不足,无法满足身体在孕期增加的代谢需求,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心功能不全。例如,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的孕妇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较正常孕妇显著升高。
(二)增加孕期并发症风险
1.高血压风险升高: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可能导致孕妇血压不稳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对孕妇的多个脏器造成损害,如肾脏、肝脏等,严重时可危及孕妇生命。
2.早产风险: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孕妇身体的整体状况不佳,子宫的血液供应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增加早产的发生几率。早产的婴儿各器官发育可能尚未成熟,面临较高的新生儿并发症风险,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
二、对胎儿的危害
(一)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心肌缺血使得孕妇向胎儿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下降。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长期的营养和氧气不足会影响胎儿的体重增长,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研究发现,存在心肌缺血的孕妇所生胎儿的平均体重往往低于正常孕妇所生胎儿的体重。
(二)增加胎儿窘迫风险
胎儿在子宫内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获取氧气和营养。心肌缺血的孕妇,胎盘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胎儿在子宫内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胎儿窘迫。胎儿窘迫会表现为胎心异常等情况,严重时可危及胎儿的生命。
三、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关联
(一)年龄因素
对于高龄孕妇(年龄≥35岁),本身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而且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可能更为严重。因为高龄孕妇的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对心脏的影响更大。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孕期如果孕妇缺乏适当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的代谢能力下降,心脏的功能也可能逐渐减弱,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相反,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如果孕妇本身存在心肌缺血,运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2.不合理饮食:高盐、高脂饮食会导致孕妇血脂升高、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三)病史因素
1.既往有心脏疾病史:如果孕妇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怀孕后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而且病情可能会在孕期进一步恶化,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极大。比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孕妇,孕期心脏的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2.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也会影响心脏的供血。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孕妇,怀孕后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性较高,并且这些基础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