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按发作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7天、可自行终止、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复发倾向)、长期持续性房颤(>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终止、与心房结构重构等有关、并发症风险随病程延长增加)、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或复发、与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特性长期改变有关、常见于复杂基础心脏疾病患者、需长期综合管理);按机制分为自律性增高性房颤(由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引起、与多种心肌相关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出现)、触发活动引起的房颤(由心房肌细胞后除极电位触发异常冲动发放导致、与心肌病变等有关、年龄较大者风险可能增加)、折返机制引起的房颤(由心房内多条折返环路导致、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常见、可通过相关检查发现并治疗)。
一、根据发作持续时间分类
1.阵发性房颤
定义: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能自行终止。多与交感神经兴奋、心房肌电重构等因素有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男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特点:发作时患者可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发作终止后可恢复正常状态,但有复发倾向。
2.长期持续性房颤
定义:持续时间>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其发生与心房结构重构、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等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的患者发生风险增加。
特点:患者症状相对较为明显,且随着病程延长,可能会出现心房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增加。
3.永久性房颤
定义: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的房颤。多是由于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特性长期改变,难以恢复窦性心律。常见于有多种基础心脏疾病且病情较复杂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等,年龄较大者相对更易发生,女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如长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促进其发展。
特点:患者持续存在房颤相关症状,需长期进行心率控制、抗凝等综合管理。
二、根据心房颤动的机制分类
1.自律性增高性房颤
机制:由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引起。可能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细胞内钙稳态失调等有关。在一些有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情况的患者中易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出现,男性和女性在特定的电解质紊乱等诱因下可能发病,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出现电解质紊乱也可能诱发。
特点:房颤的发生与局部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启动相关,心电图上可能有特定的表现。
2.触发活动引起的房颤
机制:由心房肌细胞后除极电位触发异常冲动发放导致房颤。后除极包括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与细胞内钙过载、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有关。在有心肌病变、药物影响(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情况时易发生,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等因素,触发活动引起房颤的风险可能增加,男性和女性在存在上述诱因时均可能发病。
特点:房颤的起始与触发活动密切相关,可通过电生理检查等手段发现相关触发因素。
3.折返机制引起的房颤
机制:多是由于心房内存在多条折返环路导致房颤持续或反复发作。心房内解剖结构的异常、心肌纤维化等可形成折返环路的基础。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中常见,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在患有相应器质性心脏病时发病风险增加,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女性患者相对较多见,且病情发展可能导致折返机制相关房颤的发生。
特点:心电图上可表现为特定的折返相关波形,可通过导管消融等方法针对折返环路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