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大多出生2-3天出现,4-6天高峰,7-10天消退,足月儿一般不超12.9mg/dL,早产儿不超15mg/dL;病理性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退而复现,有多种原因。处理措施有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光照疗法要注意保护重要部位,换血有风险需严格适应证,药物要遵医嘱。早产儿肝脏更不成熟,处理黄疸更谨慎,要密切监测和加强护理;足月儿也需密切观察黄疸情况,母乳喂养足月儿要保证充足喂养促胎便排出。要明确黄疸类型后采取相应措施,根据不同人群个性化护理监测保障小孩健康。
一、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判断
(一)生理性黄疸
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不超过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15mg/dL(257μmol/L)。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新生儿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而肝功能不成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不足。
(二)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15mg/dL(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5mg/dL(8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常见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胆管阻塞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
二、小孩黄疸高的处理措施
(一)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患儿暴露皮肤,用蓝光或绿光照射,通过光氧化作用,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对于足月儿和早产儿有不同的光照强度和时间要求,需在医生专业评估下进行,要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和会阴部等重要部位。
(二)换血疗法
适用于严重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等情况。通过换出部分血中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但换血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药物治疗
可应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增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和活性,加速胆红素代谢。但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尤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因为低龄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三、不同人群(以新生儿为例)的注意事项及温馨提示
(一)早产儿
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发生黄疸高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在处理黄疸高时,光照疗法的参数选择要更加谨慎,需要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要加强护理,保持患儿体温稳定,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额外的胆红素产生因素。
(二)足月儿
虽然足月儿发生严重病理性黄疸的概率相对早产儿低,但也不能忽视。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程度等情况。如果发现黄疸有异常表现,如出现时间过早、程度过重等,要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母乳喂养的足月儿,确保充足的喂养,以促进胎便排出,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胆红素,尽早排出胎便可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总之,小孩黄疸高时,首先要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根据患儿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等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和监测,以保障小孩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