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心房电活动紊乱,心电图P波消失代f波,心室律不规则,症状轻重不一,病因包括多种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治疗包括复律、控率、抗凝;室颤是严重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心电图无QRS波等,患者意识丧失等,病因有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等,治疗需心肺复苏、电除颤及治原发病,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本质
1.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其本质是心房肌失去了正常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而是以极快且不协调的颤动样收缩为主。
2.室颤:即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肌快速而无序的颤动,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功能,是导致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质是心室电活动的严重紊乱,心肌无法有效泵血。
二、心电图表现
1.房颤: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距不均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2.室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无法辨认QRS波群、ST段与T波。
三、临床症状
1.房颤: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心室率快慢和基础心脏病变。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气短等;心室率较快时可出现头晕、乏力,甚至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症状更易被其他疾病掩盖;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患者,房颤可能加重心脏功能损害,导致心衰症状加重。
2.室颤:患者常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呼吸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分钟内死亡。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室颤,但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某些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更高而更易出现室颤相关事件。
四、病因
1.房颤: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年龄增长也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心房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房颤发生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诱发房颤。
2.室颤:主要病因有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触电、溺水等也可导致室颤发生;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室颤风险增加,男性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可能高于女性,从而影响室颤的发生概率。
五、治疗原则
1.房颤:治疗包括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等。对于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药物(如胺碘酮等)或电复律等方法转复心律;控制心室率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等;抗凝治疗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以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老年患者需更谨慎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在抗凝治疗时需权衡利弊。
2.室颤:一旦发生室颤,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并尽早进行电除颤,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可配合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抢救。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儿童发生室颤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极快,需争分夺秒进行抢救,且儿童的心肺复苏操作有其特殊要求,需按照儿科心肺复苏指南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