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及其他等多因素相关,遗传使家族有病史儿童风险增,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结构功能异常是神经生物学因素,不良家庭、学校环境及早期经历等属心理社会因素,接触铅等污染、饮食含过多添加剂等为其他因素。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大脑的神经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多动症患儿往往存在这些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例如,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导致大脑对注意力的调控出现问题,使得患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则可能影响患儿的冲动控制和活动水平。这些神经递质的失衡是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多动症发病的重要因素,相关的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可以通过神经影像学等检查手段发现一些迹象。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从大脑结构来看,多动症患儿的额叶、基底节等脑区存在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额叶是与注意力、冲动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的脑区,基底节则参与运动控制和认知调节等。在功能上,这些脑区的神经活动存在异常,例如额叶的活动减弱可能影响患儿的注意力维持,基底节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过度活动等症状。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观察到这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表现。
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多动症发病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之一。例如,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家庭氛围不和谐,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此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也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使孩子产生焦虑、压抑等情绪,进而影响其行为调节;过度溺爱的方式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生活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家长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学习压力过大、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同学关系不融洽等都可能成为诱因。例如,学习任务过重可能导致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其注意力和情绪;教师如果过于严厉或不善于引导,可能无法满足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需求,从而引发行为问题。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
早期经历:儿童早期的一些经历也与多动症的发病相关。例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生期并发症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另外,早期的不良生活事件,如遭受重大挫折、意外事故等,也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导致多动症相关症状的出现。对于有早期不良经历的儿童,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更加注重对其心理和行为的监测和干预,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其他因素
环境污染:有研究发现,儿童接触过多的铅等环境污染物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病有关。铅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干扰神经递质的代谢等过程。例如,长期生活在铅污染环境中的儿童,体内铅含量过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类似多动症的症状。因此,应尽量减少儿童接触环境污染的机会,如避免居住在污染严重的区域,注意饮食卫生等,以降低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饮食因素:虽然目前关于饮食与多动症发病的确切关系还存在一定争议,但一些研究提示,过多摄入含有添加剂、色素等的食品可能与多动症发病相关。例如,某些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可能影响儿童的神经递质代谢或大脑神经功能,从而增加多动症的发病可能性。因此,家长在为儿童选择食物时,应尽量选择天然、健康的食品,减少含有过多添加剂食品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