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满月仍有黄疸需排查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晒太阳处理;病理性黄疸需光疗、换血疗法并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要注意喂养、皮肤护理和监测黄疸变化。
一、明确黄疸类型及原因排查
1.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区分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黄疸则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黄疸退而复现,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宝宝满月仍有黄疸需尽快就医进行血清胆红素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如胆红素生成过多(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等)、胆汁排泄障碍(多见于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二、针对不同类型黄疸的处理措施
1.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增加喂养频次: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要增加喂养次数,一般每天喂养8-12次以上,这样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而使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母乳喂养的宝宝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相对明显,增加喂养能有效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
晒太阳:可以在天气晴朗时,让宝宝适当晒太阳,选择阳光不直射眼睛的时间,如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左右,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阳光中的蓝光可以使胆红素发生光异构化,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而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但要注意避免宝宝晒伤。
2.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光疗:这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蓝光或绿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一般采用单面光疗或双面光疗,让宝宝裸露皮肤,眼睛用黑色眼罩保护,会阴、肛门用尿布遮盖,其余部位充分暴露在光照下。
换血疗法:如果黄疸非常严重,如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通过换出部分含有高浓度胆红素的血液,输入正常的血液,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疗法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导致的胆汁排泄障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比如新生儿肝炎引起的黄疸,需要针对肝炎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保肝等。
三、特殊人群(宝宝)的护理要点
1.喂养方面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影响宝宝黄疸的食物。同时要保证宝宝充足的奶量摄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
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粉的冲泡比例等要符合要求,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观察宝宝进食后的反应,如有无呕吐、腹泻等情况。
2.皮肤护理
在进行光疗等治疗时,要注意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引起感染。每次光疗结束后,要检查宝宝皮肤有无发红、皮疹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宝宝的衣物要选择柔软、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肤,加重黄疸相关的皮肤问题。
3.监测方面
要密切监测宝宝黄疸的变化情况,包括皮肤黄染的范围、程度等,可以通过与标准黄疸色卡对比等方法进行初步判断。同时要记录宝宝的喂养情况、大小便情况等,为医生评估病情提供参考。如果发现宝宝黄疸有加重趋势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拒奶等,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