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抢救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救系统、心肺复苏(含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使用AED、后续高级生命支持,儿童婴儿有特殊操作要求,有基础疾病患者需考虑基础病影响及后续相应处理。
一、识别心脏骤停
1.判断意识:轻拍并呼喊患者,观察是否有反应,若没有反应则高度怀疑心脏骤停。对于儿童,可轻拍肩部并大声呼叫;婴儿则轻拍足底等刺激,若均无应答,提示可能心脏骤停。
2.判断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同时听有无呼吸音,时间应在5-10秒内完成。儿童和婴儿判断呼吸时需注意观察胸廓运动及是否有气流。
二、启动急救系统
1.呼叫急救人员: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为120,告知急救中心患者的具体位置、患者的大致情况(如心脏骤停)等信息。在公共场所,可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一起拨打急救电话。
2.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有AED,应尽快获取并准备使用。
三、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对于成人,是两乳头连线中点;儿童是胸骨中下1/3处;婴儿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叉点下方一横指处。
按压方式:成人用双手掌根部垂直按压,手臂伸直,借助身体重量有节奏地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儿童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厘米),频率同样为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婴儿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用两手指尖进行按压,频率也是100次/分钟-120次/分钟。
2.开放气道
成人和儿童:采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颌。对于怀疑有颈部损伤的患者,应采用双下颌上提法开放气道。
婴儿:采用改良的仰头抬颌法,用一只手的手掌根部轻压患儿额头,使其头轻度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提起下颌,注意不要过度后仰。
3.人工呼吸
成人:开放气道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不少于1秒,观察到胸廓起伏即可。
儿童和婴儿:人工呼吸时,吹气频率与胸外按压频率比例为1:15(单人CPR)或1:5(双人CPR),每次吹气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通气。
四、使用AED
1.连接AED:将AED电极片按照图示粘贴在患者胸部,一块贴在右锁骨下方,另一块贴在左乳头外侧。
2.分析心律: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电击除颤,在确保所有人都未接触患者时,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
3.继续CPR: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CPR,尤其是胸外按压,按压持续2分钟左右后再让AED分析心律,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再次除颤。
五、后续高级生命支持
1.高级气道建立:在CPR过程中,若患者仍无自主呼吸和循环,应尽快建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等。
2.药物治疗:若有静脉通路建立,可根据情况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相关急救指南和患者具体情况。
3.监测与复苏后护理: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电、血压、血氧等,对复苏后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器官功能支持和护理,如维持循环稳定、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和婴儿在心脏骤停抢救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力度、部位等都有特殊要求,需要严格按照儿童和婴儿心肺复苏的规范进行操作,以最大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与准确,避免对儿童和婴儿造成额外的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要考虑基础疾病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并且在后续的复苏后护理中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