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儿童便秘可从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排便时间、避免排便分心)、适度运动(增加户外活动、室内适当活动)及医学干预(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外用药物等)入手,婴儿期及有基础疾病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于儿童来说,应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像西兰花、菠菜等,以及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蔬菜中每100克西兰花大约含有1.6克膳食纤维,菠菜每100克约含2.2克膳食纤维;香蕉每100克含约2.6克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膳食纤维的需求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19-25克左右,学龄儿童可达到25-30克左右。
2.保证充足水分:让儿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水可以使粪便软化,更容易排出。一般建议儿童每天的饮水量根据年龄有所差异,3-6岁儿童每天饮水量约1-1.5升,7-10岁儿童约1.5-2升。可以让儿童定时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
二、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1.固定排便时间:帮助儿童养成固定的排便习惯,例如每天早餐后半小时让儿童尝试坐在马桶上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让其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建立排便反射。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儿童的肠道会形成规律的蠕动,有助于排便。
2.避免排便时分心:告诉儿童排便时不要看书、玩手机等分心的行为,要集中注意力在排便上,这样可以提高排便效率,防止排便时间过长导致肛门周围肌肉疲劳,进而影响正常排便。
三、适度运动
1.增加户外活动: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天保证儿童有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选择散步、跑步、跳绳等运动方式。跑步时,儿童的肠道会随着身体的运动而有节律地蠕动,有助于粪便的排出。不同年龄的儿童适合的运动强度不同,对于学龄前儿童,运动强度以轻度到中度为宜,如散步、玩简单的球类游戏等;学龄儿童可以进行相对强度稍大的运动,如慢跑等,但要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
2.室内适当活动:如果天气不好不能外出,也可以在室内让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做体操等。做体操时,身体的屈伸、扭转等动作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改善便秘情况。
四、医学干预(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使用益生菌:某些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例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以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从而有助于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但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对儿童的效果可能有所差异,在选择益生菌时应咨询医生,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儿童使用益生菌相对安全,但也需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剂量和种类。
2.使用开塞露等外用药物:在儿童便秘非常严重,经过上述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开塞露等外用药物。开塞露是通过刺激直肠壁引起排便反射来帮助排便,但要注意不能长期频繁使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使用时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避免对儿童的直肠造成损伤。对于低龄儿童,应尤其谨慎使用,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的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儿期的儿童,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便秘时首先应考虑通过调整母亲的饮食(如果是母乳喂养)或者婴儿的配方奶喂养情况来改善。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便秘,母亲应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等易导致婴儿便秘的食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引起的便秘,需要在医生的专业诊断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上述一般的便秘处理方法,要根据具体的病史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