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包括识别启动急救系统、心肺复苏、使用AED、高级生命支持及复苏后处理。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后启动急救系统,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用AED按步骤操作,高级生命支持有气管插管等,复苏后监测支持、脑保护并找骤停原因。
一、识别与启动急救系统
1.快速识别心脏骤停:观察患者是否无意识(轻拍并呼喊)、无呼吸或仅喘息、大动脉(如颈动脉)搏动消失,儿童及婴儿可触摸股动脉,此过程应在10秒内完成。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成人心脏骤停多由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发,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溺水、窒息等导致,婴儿则可能与感染、窒息等相关。
2.启动急救系统:一旦确定心脏骤停,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如拨打120),同时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成人,更应迅速启动急救系统以争取抢救时间;儿童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出现心脏骤停征兆时需更快启动急救流程。
二、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成人及儿童(1岁-青春期)为两乳头连线中点,婴儿为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点下方一横指处。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儿童至少胸廓前后径的1/3(约5厘米),婴儿至少胸廓前后径的1/3(约4厘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婴儿因身体结构特点,按压深度和频率需精准把握,以保证有效血液循环。
按压与通气比例:成人及儿童单人CPR时为30:2,双人CPR时为15:2;婴儿单人CPR为30:2,双人CPR为15:2。
2.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对于有颈椎损伤可能的患者,应采用托颌法开放气道,避免加重损伤。不同年龄患者开放气道方式需考虑其解剖特点,婴儿颈部较短,仰头不宜过度,防止气道梗阻加重。
3.人工呼吸:如无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持续1秒以上,保证胸廓起伏。对于儿童和婴儿,人工呼吸时潮气量不宜过大,避免造成过度通气。
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打开AED:按照AED开机提示操作,打开AED电源。
2.粘贴电极片:按照AED提示将电极片正确粘贴在患者胸部,一块贴于右锁骨下,另一块贴于左乳头外侧,避开伤口、毛发等。
3.分析心律并除颤: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如提示需要除颤,确保所有人离开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有室颤风险的患者,AED的及时使用可显著提高存活率。
四、高级生命支持
1.气管插管:在CPR同时,如有条件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以保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风险的患者,如溺水、药物中毒导致呼吸抑制的患者,气管插管是重要的生命支持措施。
2.高级气道管理:除气管插管外,还可考虑使用喉罩等高级气道设备进行通气支持。
3.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等药物可通过静脉或骨髓腔给药,用于恢复自主循环。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急救指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对于儿童,药物剂量需精确计算,避免用药错误。
五、复苏后处理
1.监测与支持:将患者转运至监护病房,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维持循环、呼吸、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复苏后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需进一步评估血管情况,可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2.脑保护:采取低温治疗(如将体温降至32℃-34℃)等脑保护措施,减轻脑损伤。对于儿童和婴儿,脑保护措施需更加谨慎,避免低温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寻找心脏骤停原因:积极查找心脏骤停的病因,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