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致生命终止,常见原因有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意外事件、药物中毒过敏等,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急救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尽快用AED。
引发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冠心病:是导致心脏骤停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坏死等情况易引发心脏电活动紊乱,从而诱发心脏骤停。在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中,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发作、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等情况,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相对较高。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脏骤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可能导致流出道梗阻等情况,也增加了心脏骤停的发生几率。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患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等都可能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脏骤停。比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若未及时纠正,就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酮症酸中毒,也可能伴随电解质紊乱,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意外事件:如触电、溺水、严重创伤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干扰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骤停。例如触电时电流通过人体,会干扰心脏的电活动;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等情况影响心肺功能,都可能迅速引发心脏骤停。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从事高危职业(如电工等)或喜欢水上运动等人群,面临这类意外事件导致心脏骤停的风险相对较高。
药物中毒或过敏:某些药物过量服用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引发心脏骤停。比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脏骤停;青霉素等药物过敏严重时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其中也可能伴随心脏骤停的情况。有药物过敏史或正在服用可能影响心脏药物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心脏骤停的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患者会突然昏倒,对周围环境及呼叫无反应。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心脏骤停发生时,首先出现的往往是意识的丧失。例如在工作场所突然心脏骤停的成年人,会立刻倒地失去意识;儿童若发生心脏骤停,也会迅速出现意识不清的情况。
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呼吸可能变得非常微弱,呈断续的叹息样,随后完全停止。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呼吸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会趋向停止。比如儿童心脏骤停时,呼吸可能先是急促后转为微弱或停止。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颈动脉(成人)或股动脉(儿童)等大动脉,无法触及搏动。这是判断心脏骤停的重要体征之一,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大动脉搏动消失都是关键表现。
心脏骤停的急救关键
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对于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儿童约5厘米左右(根据儿童年龄有所调整)。人工呼吸则是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早期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为患者脑等重要器官争取更多的血液供应,提高复苏成功的几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肺复苏的操作细节需要根据儿童或成人的特点进行调整,比如儿童的胸外心脏按压力度要更适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有AED,应尽快使用。AED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若提示需要电击除颤,应按照AED的提示进行操作。AED可以识别异常心律并通过电击消除,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在有AED的情况下,及时使用都能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例如在公共场所配备AED,当有人发生心脏骤停时,周围人能够迅速使用AED进行急救,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