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黄疸又分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情况,对应需及时就医采取如光疗、针对病因治疗等措施,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黄疸情况,异常及时带宝宝就医并做好护理。
应对措施: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情况即可。
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生成过多
原因:
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分娩过程中胎盘血管畸形、双胎输血、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等情况,使胎儿红细胞增多,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产生过多。例如,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时,胎儿红细胞会被母体抗体破坏,导致溶血,进而胆红素生成增加。
同族免疫性溶血: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如ABO血型不合时,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母亲体内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Rh血型不合时,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首次妊娠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刺激母体产生抗体,再次妊娠时,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
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如新生儿败血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破坏红细胞,使胆红素生成过多。此外,一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胎儿后,也可能影响红细胞代谢,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
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等肠道畸形可使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有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水平升高。
应对措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光疗等治疗,以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医生会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针对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原因:
缺氧和感染: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可导致缺氧,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新生儿感染时,毒素可抑制肝脏酶的活性,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例如,新生儿窒息后,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肝脏细胞的能量代谢受到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受阻。
Crigler-Najjar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结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严重缺乏,Ⅱ型为部分缺乏。
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主要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有家族史。
药物:某些药物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如磺胺类、吲哚美辛等,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位点,或抑制肝脏酶的活性,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应对措施: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处理,如改善缺氧和控制感染等,对于先天性疾病可能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特殊治疗。
胆汁排泄障碍
原因:
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病毒感染肝脏后,导致肝细胞受损,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反流入血。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严重的肝胆系统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导致胆道梗阻,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淤积在体内。
胆管发育不良:胆管结构异常,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胆红素升高。
应对措施: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以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对于宝宝黄疸不退的情况,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黄疸的颜色、范围、进展情况等,若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胆红素测定、血常规、血型等,以明确黄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护理宝宝时,要注意保暖、合理喂养等,为宝宝的健康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