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需先通过心电图等确诊,再经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评估病情,治疗包括节律控制(药物复律、电复律、导管消融)、心率控制(药物及生活方式调整)、抗凝治疗(据评分选药),还需定期随访,依患者年龄、性别等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明确诊断
房颤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房颤以及房颤的类型等。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者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能还会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房颤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心电图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CHA2DS2-VASc评分: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该评分考虑的因素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疾病、性别(女性)等。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卒中风险等不同级别,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例如,年龄≥75岁得2分,女性得1分等,通过各项因素的评分相加来综合判断。
2.HAS-BLED评分: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出血的风险。包含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或易感性、INR波动大、老年(≥65岁)、药物或酒精摄入等因素。通过该评分可以了解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可能性,在选择抗凝等治疗时需要兼顾出血和血栓风险。
三、治疗措施
1.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药物尝试恢复窦性心律,但药物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电复律:对于一些药物复律效果不佳或者情况较为紧急的患者,可以采用电复律的方法,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尤其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它通过导管介入的方法破坏心脏内异常的电传导通路,达到恢复窦性心律的目的。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导管消融治疗中的风险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2.心率控制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减慢心率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情况,例如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要谨慎评估。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心率控制,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度运动等。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可能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安排,例如老年患者运动需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率过快等。
3.抗凝治疗
根据评分选择抗凝药物: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可选择华法林或者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来说不需要频繁监测INR,但价格可能相对较高。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代谢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四、定期随访
房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建议至少每3-6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需要复查心电图、评估心率控制情况、抗凝治疗的效果以及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随访的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
总之,得了房颤后需要通过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然后采取包括节律控制、心率控制、抗凝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措施,并定期随访,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