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检查包括尿液检查(尿常规、尿沉渣镜检)、血液检查(肾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心肌炎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常规、炎性标志物)、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病毒学检查,不同人群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
尿常规:可发现尿蛋白、红细胞等异常。尿蛋白阳性提示肾脏可能有滤过功能障碍,红细胞增多可能是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等原因导致红细胞漏出。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出现蛋白尿和血尿,尿蛋白定量可反映蛋白尿的程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15g则为异常。
尿沉渣镜检:能观察到红细胞形态、管型等。若发现变形红细胞为主,多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若见到各种管型,如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颗粒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损伤等情况。
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Scr和BUN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eGFR可更准确评估肾脏滤过功能,早期肾炎患者肾功能可能正常,随着病情进展,eGFR会逐渐下降。
血清学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常见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补体C3、C4等检测,急性肾炎患者补体C3可暂时性降低,8周内多恢复正常,而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肾炎可能有补体异常改变。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慢性肾炎患者肾脏可能体积缩小、皮质变薄;急性肾炎患者肾脏大小正常或稍大。还可发现是否有肾脏结石、囊肿等其他病变。
CT或MRI检查:一般不作为肾炎的首选检查,但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如怀疑肾脏占位性病变等,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肾脏结构情况。
心肌炎的检查
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心肌受损时,血液中CK-MB和cTnI或cTnT水平升高。一般在心肌炎发病后3-8小时开始升高,CK-MB于24-48小时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cTnI或cTnT升高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血常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可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病毒性心肌炎时CRP和ESR多轻度升高,细菌性心肌炎时升高更明显。
心电图检查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还可发现ST-T改变,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这些改变提示心肌缺血、损伤。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心电图表现有所差异,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改变多样且无特异性。
超声心动图检查
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肌增厚、心腔扩大等情况。心肌炎患者可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舒张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有心包积液。
病毒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PCR等方法检测血液、粪便或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肌组织中或血液中可检测到柯萨奇病毒等的核酸。
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或单次抗体效价≥640,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诊断价值。例如,检测抗柯萨奇病毒抗体等,若抗体滴度有显著变化则支持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检查时可能有不同的注意事项。例如,儿童进行尿液检查时要注意留取清洁标本,避免污染;对于有明确链球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在肾炎检查时要重点关注ASO等指标;心肌炎患者若有基础心脏疾病,在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时要结合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判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进行肾功能等检查时要考虑其肾功能的生理性减退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