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孩子是否缺钙需综合多方面,婴儿期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等及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等;幼儿及儿童期有骨骼改变如串珠肋等及出牙延迟等表现;体征检查中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有相应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观察长骨骨骺端及腕骨等的形态学改变;综合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因素判断,还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慢性疾病史等因素。
一、临床表现方面
(一)婴儿期
1.神经精神症状:6个月以内的婴儿,尤其是小婴儿,缺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易激惹、烦躁不安,夜间啼哭,睡眠不安稳等。这是因为钙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血钙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例如,有研究表明,钙缺乏的婴儿相较于血钙正常的婴儿,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增多。
2.骨骼改变:颅骨软化是婴儿佝偻病早期的典型表现,多见于3-6个月婴儿,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颅骨可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压乒乓球样。6个月以上婴儿,头颅呈方形,前囟闭合延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
(二)幼儿及儿童期
1.骨骼改变:胸部骨骼可出现串珠肋,即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鸡胸或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下肢骨骼畸形,3岁以后的儿童开始站立行走,由于骨质软化,可出现O型腿(两足内踝并拢时,两膝分离)或X型腿(两膝并拢时,两足内踝分离)。
2.其他表现:出牙延迟,可迟至10个月甚至更晚出牙,且牙齿排列不齐,容易发生龋齿。
二、体征检查方面
(一)血钙检测
1.参考值范围:血清总钙正常范围为2.25-2.58mmol/L,离子钙正常范围为1.10-1.34mmol/L。如果血钙低于2.2mmol/L,要考虑缺钙的可能,但单次血钙检测可能会受到近期饮食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2.临床意义:血钙降低是缺钙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血钙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缺钙,因为当机体钙调节机制启动时,甲状旁腺激素会动员骨钙入血,维持血钙正常,此时可能骨钙已经缺乏。
(二)血磷检测
1.参考值范围:儿童血磷正常范围为1.1-2.3mmol/L。钙磷代谢密切相关,钙缺乏时往往会伴有血磷的异常改变,比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血磷常降低。
(三)碱性磷酸酶检测
1.参考值范围:儿童碱性磷酸酶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异,一般在35-125U/L(金氏单位)或15-50U/L(连续监测法)。缺钙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碱性磷酸酶会明显升高,这是因为成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碱性磷酸酶合成增加。
三、影像学检查方面
(一)X线检查
1.长骨骨骺端:对于怀疑缺钙的儿童,可进行长骨X线检查。在佝偻病活动期,长骨骨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骨骺端增宽,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干骨质疏松,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例如,在X线片上可以清晰看到这些骨骼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钙缺乏导致的骨骼病变。
2.腕骨:通过腕骨X线片观察骨化中心的出现情况及腕骨的发育状况,也可以辅助判断钙营养状况。一般来说,儿童的腕骨骨化中心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钙缺乏时可能会影响骨的正常发育,导致骨化中心出现延迟等情况。
四、综合判断
判断孩子是否缺钙需要综合临床表现、体征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例如,一个6个月婴儿出现夜间哭闹、多汗、颅骨软化,血钙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X线显示颅骨软化等表现,就高度提示缺钙。同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孩子缺钙的表现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比如户外活动少的孩子,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更容易发生钙吸收障碍从而导致缺钙;对于有慢性疾病病史的孩子,可能存在钙代谢异常的风险,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钙缺乏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