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常见症状包括心悸(约70%-80%患者出现,与心房不规则颤动致心室率不规则有关,各年龄性别人群可现,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更明显)、气短(因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致心输出量减少、机体缺氧,年龄大、有合并症者更突出)、乏力(心输出量减少致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能量供应不足,各年龄层表现不同,有基础疾病合并者更严重)、头晕或晕厥(因心室率不规则致脑供血不足,老年人、有脑血管病史者风险更高);症状具间歇性(房颤呈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发作,不同人群症状间歇性有差异)及与活动相关性(活动后症状加重,因活动时身体对血液和氧气需求增加,房颤致心输出量不能相应增加,各人群表现因自身情况有别)。
患者会自觉心跳加快,伴有心前区不适或胸口撞击感,这是心脏房颤比较典型的症状之一。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房颤患者会出现心悸症状,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心房不规则颤动导致心室率不规则有关,心房无法有效地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心室充盈和射血不稳定,从而引起患者主观上的心悸感受。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出现,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房颤的概率增加,男性和女性在房颤发生的风险上虽有一定差异,但都可能出现心悸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肌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悸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气短
在活动后或休息时都可能感到呼吸急促。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输出量减少,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导致机体缺氧,从而引起气短。比如,轻度活动后就出现明显气短的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心肺功能本身有所下降,房颤导致的气短症状会更突出;女性患者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对气短的耐受程度与男性不同,但都会出现气短表现;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合并症的房颤患者,气短症状往往会加重。
乏力
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能量供应不足所致。不同年龄层的房颤患者,乏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房颤相对罕见,成年人中,年轻患者若有房颤可能因身体机能较好,乏力症状可能被相对忽视,但也会出现活动后易疲劳;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加上房颤影响,乏力会更明显;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情况下,可能会加重乏力感,而有贫血等基础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乏力会更严重。
头晕或晕厥
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甚至晕厥的情况。这是因为房颤时心室率不规则,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当心室率过快或过慢时,都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老年人由于脑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因房颤出现头晕或晕厥;女性患者在血压波动时,可能因房颤加重头晕等不适;有脑血管病史的房颤患者,发生头晕或晕厥的风险更高,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心脏房颤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间歇性
房颤的症状有时发作,有时缓解。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心悸、气短等症状明显,而在另一段时间内症状较轻或几乎无症状。这与房颤的发作特点有关,房颤可呈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发作。不同年龄人群,阵发性房颤在年轻人中可能因某些诱因(如饮酒、过度劳累等)发作,而老年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症状间歇性可能不那么明显,症状相对更持续;男性和女性在症状间歇性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激素影响下,可能在某些生理阶段症状间歇性有所变化;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症状间歇性可能受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影响,若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症状间歇性可能不典型。
症状与活动的相关性
一般活动后症状会加重。因为活动时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增加,而房颤时心输出量不能相应增加,导致缺氧等症状更明显。年龄较大的患者活动耐量本身较低,所以活动后气短、乏力等症状更显著;儿童房颤虽少,但若发生,活动后症状加重的表现也符合这一特点;女性患者在孕期等活动量变化时,房颤症状与活动的相关性会更突出;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房颤患者,活动后症状加重的情况更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