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改善便秘的腹部、背部、下肢相关穴位,包括神阙穴(位于脐中央,温阳散寒调脾胃,孕妇谨慎,注意温度)、中脘穴(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成人适用,注意艾条距离)、大肠俞穴(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调理大肠功能,腰部疾病等人群避免)、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健脾益气,体质虚弱等人群注意)、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调理脾胃等,注意艾条及时间)。
可用于改善便秘的腹部、背部、下肢相关穴位,包括神阙穴(位于脐中央,温阳散寒调脾胃,孕妇谨慎,注意温度)、中脘穴(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成人适用,注意艾条距离)、大肠俞穴(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调理大肠功能,腰部疾病等人群避免)、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健脾益气,体质虚弱等人群注意)、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调理脾胃等,注意艾条及时间)。
一、腹部相关穴位
1.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中央。
作用机制:神阙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穴位,艾灸神阙穴可以温阳散寒、调理脾胃,对于因脾胃虚寒等原因引起的便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艾灸神阙穴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的神经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有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能够影响肠道平滑肌的运动,增强其蠕动节律,从而有助于粪便的排出。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人群均可艾灸神阙穴,但对于孕妇需谨慎,因为艾灸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的刺激,有引起宫缩的风险。艾灸神阙穴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
2.中脘穴
位置: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作用机制: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艾灸中脘穴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它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进而引起的便秘有改善作用。研究发现,艾灸中脘穴可以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如促进胃泌素等的分泌,而胃泌素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便。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人适用较多,儿童若有脾胃虚弱相关便秘情况,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艾灸时要掌握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一般保持在3-5厘米左右,防止烫伤。
二、背部相关穴位
1.大肠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机制:大肠俞穴是大肠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艾灸大肠俞穴可以调理大肠的功能,促进大肠的传导。它对于大肠腑气不通引起的便秘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从解剖学角度,艾灸该穴位可能通过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反射性地调节大肠的蠕动和分泌功能。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人适用,对于有腰部疾病或皮肤破损等情况的人群要避免艾灸该部位。艾灸时要注意姿势舒适,以利于穴位的准确艾灸和自身的放松。
2.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机制:脾俞穴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艾灸脾俞穴可以健脾益气。脾主运化,脾气充足则运化功能正常,能将水谷精微运化好,进而促进肠道的正常传导。对于因脾虚导致运化无力引起的便秘有改善作用,比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脾胃功能衰退,脾虚气弱,艾灸脾俞穴可以起到健脾助运的效果。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人适用,体质虚弱的人群艾灸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艾条与皮肤距离可稍近一些但仍要防止烫伤。对于患有严重背部疾病的人群需谨慎。
三、下肢相关穴位
1.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机制: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艾灸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它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研究显示,艾灸足三里穴能够提高胃肠的蠕动频率和收缩力,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粪便的排出。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人及年龄较大、体质相对较好的儿童在医生指导下可艾灸。艾灸时要注意艾条燃烧的稳定性,避免艾灰掉落烫伤皮肤,艾灸时间一般每次10-15分钟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