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10秒左右出现意识丧失,若不及时救治将生物学死亡。病因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和其他因素(如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意外事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面色苍白或发绀。急救要立即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并及时用AED。预后与复苏时间等有关,预防需积极治基础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一、病因
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引起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心脏骤停。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肥厚,心肌顺应性下降,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2.其他因素
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如严重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严重酸中毒等。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降低、传导阻滞等;低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应激性增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脏骤停。例如,在一些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由于钾排泄障碍,容易出现高钾血症,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意外事件:如触电、溺水、窒息等。触电时电流通过人体,可直接干扰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脏骤停;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造成窒息,进而影响心肺功能,引发心脏骤停。
二、临床表现
1.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发生后,大脑迅速缺血缺氧,患者立即出现意识突然丧失,对周围刺激无反应。
2.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患者呼吸可变得不规则,随后呼吸停止,表现为呼吸微弱或仅有叹息样呼吸。
3.大动脉搏动消失:主要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无法触及搏动。因为心脏骤停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大动脉不能检测到搏动。
4.面色苍白或发绀:由于血液循环停止,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面色会变得苍白,随后可能出现发绀。
三、急救措施
1.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胸骨中下段,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6厘米。胸外按压的作用是通过人工按压维持血液循环,为大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血液灌注。
开放气道:迅速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分泌物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以便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人工呼吸可以为患者提供氧气,改善缺氧状态。
2.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配备有AED,应尽快使用。AED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应按照AED的提示进行电击除颤。早期除颤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因为大部分心脏骤停是由室颤引起的,而AED可以有效终止室颤,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四、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脏骤停发生到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基础疾病状况等。如果能在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并且在8分钟内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患者的存活率会明显提高;而如果超过10分钟才开始复苏,患者的存活率极低,且即使存活也往往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2.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嘱规范用药,控制病情进展。例如,冠心病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药物,定期复查。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这些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
普及心肺复苏知识: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让公众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以便在心脏骤停发生时,能及时进行现场急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