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有心悸、气短、乏力、头晕或晕厥等症状,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节律控制有药物复律、电复律、导管消融术,不同人群应用需考虑各自特点;心率控制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应用也需综合考量其自身状况。
一、房颤的症状
1.心悸
患者常感觉心跳加快、不规则,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晰,需家长仔细观察其活动时是否有异常躁动等情况。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可能心悸症状更明显,且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容易加重。
例如,一些有冠心病病史的房颤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心悸感会比无基础病史者更为突出。
2.气短
在活动时更容易出现气短的情况,严重时即使休息也可能有气短表现。女性患者可能在更年期前后更容易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气短症状加重的情况。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本身有所减退,房颤导致的气短可能更为显著,且可能影响日常的生活活动,如爬楼梯等。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房颤患者,气短症状会叠加,更加影响生活质量。
3.乏力
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对于儿童房颤患者,可能表现为玩耍时容易疲劳,活动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妊娠期女性出现房颤时,由于身体负担加重,乏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有贫血等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乏力症状会更加严重,因为贫血本身就会导致机体缺氧、乏力,再加上房颤的影响,双重作用下乏力感更甚。
4.头晕或晕厥
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严重时可能发生晕厥。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在房颤时出现头晕或晕厥情况。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压等,从而影响头晕或晕厥的发生风险。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发生头晕或晕厥时需要警惕脑卒中的可能,因为房颤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血管栓塞。
二、房颤的治疗
1.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可以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如胺碘酮等。但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药物的选择和反应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较慢,使用药物时需要更谨慎地监测药物浓度等。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药物需要考虑对胎儿或自身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母婴影响较小的药物,但胺碘酮等药物在妊娠期使用需要严格评估利弊。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药物复律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
电复律:通过电击的方式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适用于紧急情况或药物复律无效等情况。对于儿童房颤患者,电复律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等严格评估电复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导管消融术: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导管消融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术需要在有经验的儿童心脏中心进行,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女性患者如果有生育计划等情况,在考虑导管消融术前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术后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心肌病等的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术需要综合评估心脏基础疾病与手术的相互影响。
2.心率控制
药物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控制心室率。例如美托洛尔等。对于老年人,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要注意其对血压和心率的双重影响,因为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心率过快过慢都可能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女性患者在使用美托洛尔等药物时,要考虑月经周期、妊娠期等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要谨慎,因为可能会加重气道痉挛。
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器植入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但这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考虑这种治疗时需要综合其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例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时,需要评估起搏器植入后的生活质量等情况;儿童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器植入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对起搏器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