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急救包括识别启动急救系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使用AED、高级生命支持(气管插管、药物治疗、脑保护)及复苏后处理(监测支持、找原因、康复治疗),按步骤操作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各步骤有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要求,复苏后重视多方面后续处理以促患者恢复。
一、识别与启动急救系统
首先要迅速识别心脏骤停,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呼吸断续或停止等。一旦怀疑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大声呼叫周围人员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二、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置于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膝跪地,用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6厘米。对于儿童(1-8岁),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稍下方,按压幅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厘米),频率同样为100-120次/分钟;婴儿(1岁以下)则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的两手指进行按压,按压幅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胸外按压的作用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建立血液循环,为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血流。
开放气道: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要开放患者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起下颌,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以保持气道通畅。
人工呼吸:在开放气道后,进行人工呼吸。对于成人,每次人工呼吸应持续1秒以上,吹气量足够使胸廓起伏,每分钟进行10-12次人工呼吸。对于儿童和婴儿,人工呼吸时吹气频率与胸外按压频率之比为2:30,即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可以为患者提供氧气,维持机体的氧供。
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
一旦AED到达现场,应按照AED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首先打开AED电源,将电极片按照图示粘贴在患者胸部,一个电极片贴在右锁骨下方,另一个贴在左乳头外侧。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应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进行电击除颤。对于儿童(1-8岁),如果是儿童专用AED则按照其操作提示进行,若为成人AED且患儿体重小于25公斤,应使用儿童电极片或减量电极片。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颤,AED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四、高级生命支持
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可以保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通过喉镜暴露声门,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药物治疗: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可能会使用药物,如肾上腺素,可通过静脉或气管内给药,用于增加心肌灌注压和脑灌注压;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情况。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相关指南和适应证。
脑保护:心脏骤停后大脑容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应采取脑保护措施,如维持脑灌注压,控制体温(可采用冰毯、冰帽等进行低温治疗,将体温控制在32-34℃左右,但要注意低温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如寒战、感染等风险,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低温对其生长发育等的影响),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减轻脑水肿等。
五、复苏后处理
监测与支持: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尿量等指标的监测。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调整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
寻找心脏骤停原因:积极寻找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发病因,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窒息等,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治疗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评估和相应的康复治疗,包括心肺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等,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身体机能的重建。对于儿童和特殊人群,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