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具有提前期、配对间期等特点,其QRS波群形态异常、有ST-T改变,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单形性室性早搏联律间期固定,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QRS波群形态及配对间期有相应特点,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室性早搏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及不同意义。
一、提前期与配对间期
1.提前期:室性早搏是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其提前出现的QRS波群之前没有相关的P波。提前的程度可以用提前期来衡量,室性早搏的提前期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也可能存在一定变异。
2.配对间期:室性早搏与其前面窦性搏动的配对间期恒定。一般来说,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多在一定范围内,例如大多在0.4-0.6秒之间,但不同个体可能会有差异。年龄因素可能会对配对间期产生一定影响,儿童的心脏电生理特性与成人有所不同,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可能会相对更短或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其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可能会因心肌病变情况而有所改变。
二、QRS波群特点
1.形态异常: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这是因为心室异位起搏点发放的冲动引起心室除极的顺序与正常窦性心律时不同,导致心室肌除极时间延长。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儿童的心室肌相对较薄,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宽大畸形的程度可能相对成人有所不同;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脏结构改变的患者,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可能更为明显。
2.ST段和T波改变:室性早搏后的ST段和T波方向通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形成继发性ST-T改变。例如,若QRS波群主波向上,ST段下移,T波倒置;若QRS波群主波向下,ST段抬高,T波直立。这种ST-T改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一般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中可能会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如果没有基础心脏疾病,这种继发性ST-T改变可能是一过性的,随着早搏的控制可能会恢复正常;而对于有长期心脏疾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这种ST-T改变可能会持续存在,并且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等情况的存在。
三、代偿间歇
1.完全性代偿间歇:室性早搏后往往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时距等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这是因为室性早搏干扰了窦房结的节律,使得窦房结需要重新发放冲动来恢复正常的心律。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完全性代偿间歇的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的心脏代偿功能相对成人可能有所不同,不过一般也会表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对于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时,完全性代偿间歇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等情况。
四、联律间期与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
1.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是指室性早搏与其前一个窦性搏动的时距。对于联律间期固定的室性早搏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其形态单一,QRS波群形态一致。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单形性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可能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但如果联律间期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心脏电生理的异常情况。例如,在老年人中,随着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可能会出现联律间期的轻微改变;对于有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如低钾血症等,可能会导致联律间期发生变化。
2.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是指同一导联上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固定;多源性室性早搏是指同一导联上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不同,且配对间期不固定。多形性和多源性室性早搏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意义有所不同,儿童出现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心脏病变,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对于成年患者,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的基础疾病谱不同,可能会影响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发生频率和临床意义。例如,女性患者如果发生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需要考虑是否与围绝经期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要排查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