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介入手术,通过射频电流消除异常电生理病灶恢复窦性心律,适用药物治疗不佳、有症状阵发性房颤及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需监测与康复,存在术中血管并发症、心脏穿孔及术后心律失常复发、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等风险及并发症。
一、心脏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定义
心脏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介入性心脏手术。它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利用射频能量消除引起房颤的异常电生理病灶,从而恢复心脏正常的窦性心律。
二、手术的原理
房颤的发生是由于心脏内存在异常的电活动病灶,这些病灶会持续发放快速且不规则的电信号,导致心房无序地颤动。射频电流能够使局部心肌组织内的离子运动产生热量,使组织细胞脱水、变性、坏死,从而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阻断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
三、手术的操作过程
1.术前准备
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同时,要停用一些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患者需禁食一段时间,通常术前6-8小时禁食禁水,以防止术中发生呕吐误吸。
2.术中操作
医生会通过血管穿刺(通常是股静脉、股动脉或锁骨下静脉)将导管送入心脏内,利用X线等影像学设备引导导管到达心房内异常电活动的病灶部位。
当导管到达目标位置后,释放射频能量,对异常病灶进行消融。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等指标,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适用人群
1.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对于那些经过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房颤仍频繁发作、症状明显且药物副作用较大的患者,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例如,一些患者长期服用胺碘酮等药物,但出现了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严重副作用,无法继续耐受药物治疗,此时射频消融术可能成为更好的治疗方案。
2.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患者如果发作频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考虑射频消融术。
比如,患者经常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就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术。
3.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对于一些病程相对较短、心脏结构无严重异常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也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五、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
1.术后监测
患者术后需要在心内科病房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以及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一般会住院观察1-3天,确保没有心律失常复发等严重并发症。
2.康复活动
术后早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通常术后1周内建议以卧床休息为主,可进行一些轻度的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四肢等。
术后1-3个月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劳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更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术后要继续控制血压,遵循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保持血压稳定在合适范围;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这些都有助于术后心脏功能的恢复。
六、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
1.术中风险
血管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闭塞等。对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发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心脏穿孔:在导管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导致心脏穿孔,引起心包积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尤其是对于心脏扩大、心包粘连等情况的患者,发生心脏穿孔的风险增加。
2.术后并发症
心律失常复发:虽然射频消融术有一定的成功率,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房颤复发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房颤病程较长、心脏结构有明显异常的患者,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
房室传导阻滞:射频消融术有可能损伤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轻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通过药物治疗恢复,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
血栓形成:术后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物一段时间,以预防血栓形成。如果患者未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可能会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如脑栓塞等。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发生血栓的风险更高,更要严格遵循抗凝治疗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