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水平与胆红素脑病发生相关,不同日龄患儿有不同胆红素危险阈值,高危因素会降低胆红素脑病发生阈值,胆红素脑病有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等表现,需立即降胆红素治疗等干预,早产儿、足月儿、有高危病史新生儿各有注意事项,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积极干预及加强护理等降低胆红素脑病发生风险。
不同日龄患儿的胆红素危险阈值
出生24小时内:日龄越小越易发生胆红素脑病,若出生24小时内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02.6μmol/L(6mg/dl),就需密切关注,随着日龄增加,危险阈值会有所不同。
出生2-3天:此阶段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56.5μmol/L(15mg/dl)、足月儿超过342μmol/L(20mg/dl)时,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出生4-7天: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足月儿超过376.2μmol/L(22mg/dl)时,需警惕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高危因素对胆红素脑病阈值的影响
早产儿: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胆红素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神经损伤。即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未达到足月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阈值,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例如,孕周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血清总胆红素在205μmol/L(12mg/dl)左右,就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相关表现。
存在酸中毒的患儿:酸中毒会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即使胆红素水平不是特别高,也会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比如,当患儿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时,可能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342μmol/L(20mg/dl)时就发生胆红素脑病。
低蛋白血症患儿:血浆白蛋白是与胆红素结合的重要蛋白,低蛋白血症时,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游离胆红素增加,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例如,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25g/L时,即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未达到常规的危险阈值,也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
感染患儿:感染会影响患儿的代谢和血-脑屏障功能,使得胆红素更容易进入脑组织。感染的患儿可能在相对较低的胆红素水平时就出现胆红素脑病的症状,如精神萎靡、拒奶等。
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及应对
早期表现
警告期:患儿可能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表现,持续约12-24小时。
痉挛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多为低热)。抽搐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暂停。此阶段一般持续12-48小时。
恢复期:吸吮力及对外界反应逐渐恢复,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此阶段持续约2周。
后遗症期:可出现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严重者可留有脑瘫、智能落后、抽搐、抬头无力和流涎等后遗症。
应对措施
一旦怀疑患儿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需立即采取积极的降胆红素治疗,如光疗、换血疗法等。对于早产儿、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要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在胆红素升高早期就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的患儿,要加强护理,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不同人群(以新生儿为例)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血-脑屏障功能更差,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对于早产儿,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出生后尽早开始监测,一旦发现胆红素升高,即使水平不是很高,也需积极干预。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为早产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减少不良因素对其的影响,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几率。
足月儿
足月儿虽然血-脑屏障相对早产儿稍成熟,但也不能忽视胆红素升高的情况。要关注足月儿出生后的胆红素变化,尤其是出生后2-3天是胆红素升高的高峰期,要按时进行胆红素监测。如果存在感染、酸中毒等高危因素时,更要严格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采取降胆红素措施,避免胆红素水平达到引发胆红素脑病的阈值。
有高危病史的新生儿
对于既往有高胆红素血症病史、溶血病史等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再次出生后要更加警惕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要加强出生后的胆红素监测频率,因为这类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较正常新生儿更高。在出院后,也要叮嘱家长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吃奶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胆红素脑病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