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发作不频繁者需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包括节律控制(药物或电复律)、心室率控制(药物)和抗凝治疗(依CHA2DS2-VASc评分选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生活方式需低盐、多蔬果、少饮酒,适当运动;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有基础病者各有注意事项,老年要慎选药防不良反应和评估出血风险,女性妊娠、绝经时需特殊对待,有基础病者治疗个体化并权衡抗凝风险。
一、房颤的诊断
房颤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显示心房颤动的特征性表现,如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等。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来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二、房颤的治疗方法
(一)节律控制
1.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药物尝试转复为窦性心律,但药物复律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严重基础心脏病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电复律:适用于药物复律无效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紧急情况的患者,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二)心室率控制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高辛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减慢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地高辛则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但地高辛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可能有更好的效果,但需注意其治疗窗较窄,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多等问题。
(三)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根据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血栓栓塞风险,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INR控制在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要常规监测INR,起效和失效相对较快,但价格相对较高。
三、房颤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
(一)饮食方面
1.建议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因为高盐饮食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也可能加重心脏的负担。
2.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例如,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有助于维持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稳定。
3.减少饮酒量,过量饮酒是房颤的诱发因素之一,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心房重构,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二)运动方面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一般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频率每周至少150分钟。但对于有严重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运动前需要咨询医生的意见,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等情况,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四、特殊人群房颤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房颤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地高辛时需要密切关注其血药浓度,因为老年患者地高辛的清除率降低,更容易出现中毒反应。同时,老年患者在抗凝治疗时,需要更加严格地评估出血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发生出血后止血较困难。
(二)女性患者
女性房颤患者在妊娠、绝经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发生房颤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母亲的情况进行治疗,药物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绝经后的女性房颤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需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等。
(三)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
对于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心脏病的房颤患者,治疗需要更加个体化。例如,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在控制心室率时,可能需要选择对心力衰竭有改善作用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是常规用药,但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变化。同时,这类患者在抗凝治疗时,需要更加权衡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抗凝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