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如心房扩大、心肌病变)、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儿童青少年也可因基础疾病发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易致房颤)、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使房颤发生率升高,糖尿病增加房颤风险)、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酗酒及肥胖会提升房颤发生风险)。
多种心脏疾病可导致心房扩大,例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进而影响左心房,使其逐渐扩大。随着心房扩大,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房颤。研究表明,心房扩大的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高于心房结构正常的人群。
二尖瓣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影响心房的正常血流动力学。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心房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也会使左心房容量负荷增加,最终引起心房扩大和房颤的发生。
心肌病变
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病变导致房颤的常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发生损伤和纤维化。长期的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的电活动稳定性,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例如,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较无心肌梗死病史的人群显著升高。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肌的病变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传导,导致房颤的发生。患者往往存在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同时房颤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心房肌纤维化程度增加,传导系统也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房颤。例如,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75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可超过10%。
儿童和青少年发生房颤相对较少,但一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房颤。比如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影响心房的正常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可能出现房颤。
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较高。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导致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和心肌重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心力衰竭患者成为房颤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约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颤,而房颤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和预后。
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引起的肺源性心脏病,由于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影响到右心房。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存在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例如,COPD患者长期缺氧可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容易引发房颤。
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功能。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长期的高代谢状态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细胞耗氧量增加,进而引起心房肌的电生理紊乱,增加房颤的发生几率。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出数倍,控制甲状腺功能后,部分患者的房颤可得到改善。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肌细胞内山梨醇堆积,损伤心肌细胞;糖尿病还可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一步促进房颤的发生。
生活方式因素
酗酒
长期大量酗酒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研究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饮酒量相当于乙醇50g以上,女性相当于25g以上),房颤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酒精还可引起心房扩大和心肌病变,进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肥胖
肥胖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较高。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引起体内炎症反应增加、氧化应激增强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肥胖还会使心房脂肪沉积增加,影响心房的电活动,同时肥胖相关的左心室肥厚等心脏结构改变也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例如,体重指数(BMI)≥30kg/m2的肥胖人群,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