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是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的病症,由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引发,会对心血管及其他器官产生危害,可通过血液检查诊断,预防需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不达标时可能需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预防和治疗特点。
一、定义
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症。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等的原料,但当血液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就属于高胆固醇血症。一般来说,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3.64mmol/L可被认为是高胆固醇血症。
二、病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过程,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使得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不能正常摄取和代谢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得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这种情况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更为常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遗传因素发病,儿童如果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也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原因。比如经常食用动物内脏、蛋黄、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使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为不良的饮食结构而患病,例如男性如果平时应酬较多,经常大量摄入高脂食物,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如果饮食不注意,也容易发生高胆固醇血症。
2.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胆固醇不能有效地被代谢和消耗。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都会增加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例如老年人如果长期久坐,很少进行散步、太极拳等适量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胆固醇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
三、危害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管腔狭窄。这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会受到影响,年轻人如果长期高胆固醇血症不控制,到中年甚至更早就可能出现心血管方面的病变;老年人本身血管就有一定程度的老化,高胆固醇血症会加速血管病变的进程。
(二)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长期高胆固醇血症还可能影响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例如胆固醇在肝脏沉积可能导致脂肪肝等肝脏疾病;肾脏血管受到影响后,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长期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等。
四、诊断方法
(一)血液检查
通过空腹抽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等指标。一般建议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应更加频繁地检测血脂。儿童如果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背景,也需要进行血脂检测,通常从儿童时期开始定期监测。
五、预防与治疗
(一)预防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取。例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玉米等,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的吸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饮食的均衡,老年人可以选择易消化的富含纤维的食物,女性在更年期后可以适当增加大豆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调节血脂。
2.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以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篮球等;老年人则适合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慢走、打太极等。
(二)治疗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胆固醇水平仍不达标,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同情况的患者用药不同。例如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特定的降脂药物,但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饮食和运动调整,除非病情非常严重,在医生严格评估后才考虑是否使用药物,且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