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气虚的原因包括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年龄因素。先天因素与胎儿期母体健康状况有关;后天因素有饮食不节(过度节食、嗜食生冷油腻)、情志因素(长期不良情志影响气机运行)、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疾病因素(慢性疾病影响、产后调理不当);年龄因素中育龄期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易气血耗伤,围绝经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易气血失调而出现气虚。
一、先天因素
(一)含义
女人气虚可能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如果女性在胎儿时期,母体健康状况不佳,比如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就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出生后机体正气不足,从而引发气虚。这是从遗传和胎儿期发育角度来说的内在影响因素,与个体的先天体质基础密切相关。
二、后天因素
(一)饮食不节
1.过度节食:部分女性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过度节食,摄入的食物量过少,无法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来转化为气血。例如长期只吃很少量的蔬菜、水果,而缺乏足够的谷类、肉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就会使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进而导致气虚。
2.嗜食生冷油腻:经常食用过多生冷的食物,如冰淇淋、冰镇饮料等,或者过于油腻的食物,像油炸食品等,会损伤脾胃阳气。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受损后,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影响气血的生成,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气虚的状况。比如长期大量食用冷饮,会使脾胃受寒,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成不足。
(二)情志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忧愁等不良情志状态下,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情志不舒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例如女性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家庭矛盾等情况,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引发气虚。情志因素对气血生成和运行的影响是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来实现的,长期的不良情志会逐步损伤脏腑功能,最终导致气虚。
(三)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如果女性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会耗伤正气。比如一些从事繁重体力工作的女性,长时间劳作会使身体过度消耗,正气受损;而长期用脑过度的女性,如长期加班熬夜、长时间专注于工作学习等,也会耗伤心脾之气,导致气虚。
2.过度安逸:现代社会中,部分女性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活动量过少。过度安逸会使人体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减弱。中医认为“久卧伤气”,长期不运动,脾胃的运化功能得不到很好的激发,气血生成减少,从而出现气虚的表现。例如一些女性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出行多依赖交通工具,长期久坐办公室,就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表现为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等。
(四)疾病因素
1.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肾炎等,会长期耗伤人体正气。以慢性肝炎为例,肝脏长期受到炎症的侵袭,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以及对气血的调节作用,同时疾病消耗人体能量,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慢性胃炎患者长期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也会使气血生化缺乏足够的原料,进而引发气虚。这些慢性疾病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生成,最终导致气虚状态的出现。
2.产后调理不当:女性分娩后身体较为虚弱,如果产后没有得到良好的调养,比如过早劳累、营养补充不足等,容易导致气血耗伤。分娩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气血,产后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充足的营养,并且注意休息,就会使气血恢复不佳,出现气虚的情况,常见症状有产后气短、乏力、自汗等。产后女性的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需要特别注意调养,以促进气血的恢复,若调理不当则易引发气虚。
三、年龄因素
(一)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容易出现气血耗伤的情况。例如月经期间,会有经血的流失;妊娠时胎儿生长发育需要消耗母体大量的气血;分娩过程中耗费体力和气血;哺乳期间,乳汁的分泌也会消耗母体的气血。如果在这些阶段没有做好气血的调养,就容易导致气虚。比如一些育龄期女性月经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就可能因失血过多而引发气虚,出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状。
(二)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同时也容易出现气血失调的情况。此阶段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运行不畅,进而出现气虚的表现,如潮热、多汗、气短、乏力等。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气虚相关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年龄进入围绝经期,身体的生理调节功能发生变化,容易引发气虚状况。



